我和教师人生——2010年11月
关于“教育家成长规律与教师自我学习”专题演讲

熊晓东
(2010 年 11 月 28 日在北京教育家大会上的专题讲演

(一)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当老师的。从我记事起我们的家一直是住在学校的家 属宿舍里。我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是生活在学校校园里。小时候就喜欢抢着帮妈妈批改作业, 看着标准答案打勾是我最高兴的事情。环境使我熟悉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感上随着父母 对教师的挚爱我也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

      1966 年,我高中毕业,正好文化大革命开始,我没能上大学,68 年去了农村插队落户。 为了不使学业荒废,我在农村一边干活,一边坚持学习,我自学数理化,又跟着收音机电台 学英语。生产队说电子管收音机很费电,要我付电费,折算下来电费钱要抵我半年的工分, 我也同意的。

      1971 年,公社教卫组通知我,要我去公社的一所中学当老师,是缺额代课性质的老师。 我工作得很起劲,一年到头地住在学校,寒暑假也不离开。我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我。由 于我英语学得好,教得又认真,很快,我就当上了全公社的外语教研组组长,还在县教师进 修学校帮助培训中小学外语教师。

        1974 年我被知青上调,在县城商业局工作。可我喜欢当老师,我向县商业局党委书记 局长提出,我喜欢在插队的农村中学当老师,不想回城。这样,就用借调的形式,户口回城 了,工资关系回城了,而我人却依旧在农村中学工作。

       1977 年恢复高考,我参加了高考。由于左的路线,虽然我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我 还是没有被录取。县教育局为了更好发挥我的作用,第二年我就被派往县城的中学工作,这 时我才成为教育局正式教师编制的老师。

        1981  年我以入学考试数学满分的成绩进入上海教育学院学习,这是属于职后培训,是脱产学习。我埋头苦读,学习成绩优异。我的所有学科成绩都在 90  分以上,平均成绩 95分,数学的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都几乎全是满分 100 分,是班级第一名,而 且创下学院的学生考试成绩的历史记录。5  年后(两年专科脱产进修,三年本科不脱产进修),

1986 年我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

1989 年为了寻找合适的工作舞台,我离开家住的县城到浦东工作,一去就是三年。没 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我住在学校里埋头钻研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 在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笔记。浦东这所中学的三年,学校没有给我 什么(房子啊职称啊荣誉啊等),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不抱怨,我根本不在乎这些名和利, 因为那所学校一开始硬软环境都很好,我充分地利用了这三年时间。至今想起来那三年是很 有意义的。我的课堂教学的冷静地思考和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就是在那三年,我的班主任工 作的总结和英才教育的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是在那三年。

       1992 年,那时,我慢慢清晰了自己想要干什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攀登更高 的事业高峰”,这些想法逐渐地成了我的人生信念。我清楚了我的奋斗目标,我要去实现自 己的理想。我带着很多的眷恋、不舍和无奈,特别不舍的是我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学生,离开 了浦东这所工作了整整三年的中学。

       这是我事业起飞的准备阶段。那时候的我,心气特别高:我决定要冲进上海市区去;我 决定与美国大学的教育研究取得联系;我决定要走上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台。这是我离开浦东 中学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确定的一个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在浦东中学的领导开着校车送我回 家的一路上,我给他们说了我的这些抱负。那时可能人们认为我这是疯子在说胡话,可是, 我确实是这样说了。

(二)

       回家乡一晃又是三年,那三年时间过得特别快。我在学校除了干好工作外就拼命地学习 外语,在上海市区的前进进修学院学习英语。1992 年暑假两个月我都在上海市区学外语,9 月 1 号开学后,我早晨 5 点就出发,乘头班车从郊区去市区汾阳中学参加前进进修学院托福 班学习,下午一点前已经赶回学校上课。从肇家浜路岳阳路口到汾阳路留下了来回连奔带跑 的脚印。从新概念英语开始,历经现代美国口语,剑桥第一证书,一直到考出托福。
 
       TOEFL 完成以后,在教育理论方面也想要提高一下。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下午 4 点 学校上完课,我就立即出发在 6 点前要赶到华师大去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等一些课程。那时 正好是中山西路在建造内环高架,满眼的工地施工景象,我嫌那一段路堵车厉害车速慢,我 总是在延安路中山西路口就下车,然后沿着中山西路的“工地”连奔带跑地赶往华师大,在 华师大大门对面的那间面店吃碗面,然后直奔教室听课。听完课很晚了,没有去郊县的车, 就在同事帮我联系安排的一间研究生宿舍过一夜,第二天清晨五点,我再赶乘去郊区的头班 车去学校上课。那年,正好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全国首播,晚上我上完课回宿舍时楼 道里大学生们正围着看连续剧,我也总停下脚步站着看几分钟,我心里想,我要是去美国, 我是不会去做卖盒饭、制毛衣这类事的,我是要专心地读几年书的。师大丽娃河清晨美丽的 景象至今我记忆犹新,要赶上学校的第一节课每次我天蒙蒙亮时就离开华师大了,那时,我 脚步非常的矫健,我对自己充满信心。为什么要这样拼命读书?我是在准备后面的更大的战斗。

       那一段时间说短也不短,足足有三年。我工作的学校是我的初中母校,初中时的老师梅 松茂老师和朱时俊老师,他们当时担任了中学学校的领导,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有 这样整整三年时间为日后的飞跃作准备。1995 年,在我离开家乡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时 候,梅、朱两位老师全力支持,由于时间非常的仓促,是由担任校长工作的朱时俊老师二话 没说地接替了我的两个班级数学课,从而让我得脱身去上海工作。现在想来真是非常的感动, 只有自己的老师才会这样做。

       1992 年到 1993 年期间,我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主任 Bruce R Vogeli 教授取得了联系,Vogeli 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在 Vogeli 教授的启发和影响下, 我的数学教育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段时间里,我整理了自己几年的实践经验,写下了《场 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等两篇论文的初 稿,并寄给了 Vogeli 教授,得到了 Vogeli 教授的肯定和支持。我又与美国心理学会取得联 系,心理学会的 SPSSI(The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对我很感兴 趣,欢迎我加入他们学会,并接连几年免费地给我寄来他们的学会学报。

       1995 年开春,我来到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是我的恩师上海教育学院毛宏德教授作的 引荐,经过了面试和课堂教学试讲,被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录用。

       在上海的教育史上,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名校,她的光辉历史使她名扬海内外,赵 宪初的数学教学又使南洋模范中学在上海市的数学教育居于特殊的地位。这些都和我确定的 自己的数学教育教师专业方向和今后研究方向是一致的,我感觉到这是我可以有所作为的地 方。又在地理位置上,南洋模范中学在徐家汇,上海的西南方向,离开我的家乡最近的一个 区,是我心理上比较熟悉的和容易接受的地方,这样,我就定了下来了。来上海南洋模范中 学我是来想做点事的,是想迎接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的腾飞的时期。

(三)

          现在看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确实是我人生和事业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南洋模范中学校长交给我的是 97 届高三(四)班,那时是高一(四)班,一个数学理科优秀生的集中班级。当时,我很高兴,没有想到一来南洋模范中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平台。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一头就扎了进去,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很快就融入了我的新的集体。

        1996 年在毛宏德老师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华师大数学系的张奠宙、唐瑞芬教授。张、 唐两位先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开创前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从只是数学系的一个教材教 法组逐步地形成“数学教育专业”立下汗马功劳。在张、唐两位导师的指导帮助下,我的论 文《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发表在全国性期刊《数学教育》1997 年第六卷第 2 期。我在南模中学建立了一个“数学教育实验室”, 张、唐两位先生每隔一个星期都要亲自或者派他们的助手李士锜老师来南模中学帮助我做研 究,指导我的工作。我的公开课、研讨会,两位先生都是有请必到。我的英才教育的研究方 向是也张先生给指引的,那是在华师大数学系的一间教室里张先生与我的一次个别谈话,在 讨论我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时,张先生说“南洋模范中学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一所中学,根据 你的工作特点,除了数学教育,你还可以选择英才教育作为你的研究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叶澜教授、钟启泉教授、施良方教授、丁钢教授、杜成宪教授、 袁振国教授以及心理学系缪小春教授等专家教授对我的工作都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巨大的 帮助。

       1995 年 1996 年是我最愉快最幸福的两年。已经有的 20 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在新的岗位 上和新的环境中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我对数学教育有自己的想法,我对素质教 育也有自己的想法,数学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两个职位正好让我全神贯注进行教学实验的机会, 我把我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设想,和对教育的理想全部地融化在课堂中。上海南洋模范 中学不愧为中国一流的中学,那里的文化底蕴,那里的人文环境,那里的教职员工,特别是 那里优秀的学生,都为我的工作和研究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那段时间的每一天都演绎着我和孩子们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或高兴,或伤怀,或激 动,或追悔„„“让我们拥抱机遇”、“紫藤的风采”、“江秋村学农”、“走向成熟的思考”、 “与复旦辩论赛”、“难忘的 '96 暑期课程”、“学风整治”、“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联读班 考”、“莫干山度假”„„每一个故事无不饱含着我们浓浓的师生情,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我 们师生不能平静的心,每一个故事都真切地折射出我们师生思想发展和理想追求,每一个故 事又都是我们师生以纯净的心灵和追求卓越成功的信念谱写的一首热爱生活,充满向往的生 命之歌。

       那段时间我工作得心情空前的舒畅和开心,我觉得南洋模范中学校园虽然是位于上海徐 家汇商业文化最热闹的中心区域,但是恰恰如闹中取静的徐家汇的天平路和康平路一般,犹 象名扬大江南北的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她旁边的白马湖,环境是那么的幽雅清静,风景是那 么绮丽多姿,气候是那么的温和宜人。这种感觉更多是来自于我当时的心理感受。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九七届(4)班是我的英才教育实验成果中的一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 学九七届(4)班是一个数学理科特别班,坚持了高中三年的优秀生教育实验。这个实验班的 形成和教育教学并不偏重智力天赋,而是更多的强调认知特点的独立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 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班特别注重国家利益第一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作为整个教育核心来进行。在课程教学中,又 强调了研究型课程的实验。96 年 7 月的暑期课程,96 年 12 月的“管理、创新、21 世纪” 为主题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等一系列研究型课程实验,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作 了勇敢的尝试和探索。熊晓东与他的学生们大胆地在高三升学考前夕作研究型课程学习,向 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努力把学生从单纯的为考试而学习,单纯地追求解题技巧和证 明中解放出来,提出“科学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经过三年 高中教育教学全班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政治思想方面:全班四十三位同学全部加入了共青团,三十八位同学先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学业方面:有 21 位同学提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博联读班和由国家教委举办的上海复旦大学理科基 地班、试点班,占全班人数的 49%。在那么多的优秀生分别进入大学以后,其余同学在高 考中获得数学平均成绩 134 分,物理平均成绩 129 分等令人赞叹的优秀成绩。在科技学习方 面:12 位同学组队的数学竞赛小组在国际、国家各级数学竞赛中获得 23 人次的一等、二等、 三等奖,学生们的科技小论文在上海青少年科技讨论会、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上海交通大 学亿利达发明比赛等各项评比中获得优胜奖„„

      这个案例是对于中国数学理科优秀生的创新教育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并为形成一套比 较系统的全面发展中国英才学生的教育、培养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实证分析。

        交大复旦的本硕博连读和基地班招生考试前,我正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管 理理论“第五项修炼”,这是我的一个大胆的尝试。高三了还学与竞赛、考试不着边的世界 先进理论?似乎风险也太大了。但是比预料要好的是 “共同愿景”、“自我超越”、“团队学 习”等理论使我们师生的情绪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我们师生向我们自己的极限发出了挑 战。我们一边学习世界先进理论,一边丝毫不放松学科知识的学习,群情激奋,终于一举夺 得包括最后的高考在内的一连几场大战役的辉煌胜利。

       我深信这样一点:不论是竞赛还是连读班的考试前准备,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准备, 限定的复习内容,限定的作业题量,这样只有束搏住孩子们的手脚。我们现在看似老师不作 布置,实际上孩子们复习的内容、他们做的题量远比你老师想象的要多,要深,要广,这些 你作为老师尽管放心,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他们是主动的,主动就意味着无穷的力 量,无穷的毅志力,主动就意味着他们开放和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我带领他们学 习“第五项修炼”,看似与考试不着边际,实际上是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开挖着力量的源泉。

      三年的实践,交大复旦的本硕博连读和基地班招生考试的成功,除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 的经验之外,我得出最大最宝贵的结论是:即便是象南洋模范中学 97 届高三(四)班这样 只是来自于一个区的部分优秀生,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到位,照样可以获得优秀生教育的成 功。同时,按照这样的比例,每年我们全上海可以有上千的优秀生可以脱颖而出,这些优秀 生是达到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优秀生标准。

        那时候开始,我一直进行数学教育、英才教育的实验研究,2000 届、2003 届等许多 届高三毕业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Vogeli 教授 1996 年 6 月专程来上海考察了我的教学,对我的教育教 学思考和实践非常满意,立即向我发出邀请,邀请我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97 年 4 月,我第一次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我是作为哥大数学教育系 Vogeli 教授 的一位学生去哥大访问学习的。那次访学我有四项学习任务:(1)参加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 院数学教育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2)参加哥伦比亚大学“世界各民族数学教育比较”一门 新开设的课程教学;(3)参观纽约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的英才教育学校;(4)参加全美数学教 师委员会(NCTM)年会。

       飞越太平洋,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旅行并没有让我感到劳累,因为我的心情很愉快,跨进 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学习、进修、讲课,是我事业奋斗梦寐以求的目标。到达纽约的时间是 半夜一、两点钟,我毫无倦意,放下行李,漱洗一下,我就投入了“战斗”。

      美国哥大的访问学习,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调整了心态, 树立了信心,确立了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

       2001 年以后我又一连几次,几乎每年都要应邀去美国哥大访问。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关 于数学教育、英才教育的课题研究;访问考察美国东海岸的著名大学和英才教育著名中学; 应邀参加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的年会。2002 年我应邀在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第 80 届年会上作了题为“英才教育:来自中国的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演讲。2004 年我的教育实 验报告《英才教育在中国》(Gifted Education in China)全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世界英才 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International)2004 第一期。2005 年 5 月,我受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教师学院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访问哥大,并对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博士研究生开设题 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的课程, 并担任教学工作。

      哥伦比亚大学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研究环境和条件。这是我人生重要的一个经历。

(五)

      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 97 届南洋模范中学实验班的成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 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的荣誉:评选我为徐汇区的名师;评选我为上海市的优秀教师;解放日 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都相继作报道宣传我的工作;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更是在肯定 我的工作时说“熊老师是我国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感人至深。长期以来,熊老师 呕心沥血,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 优秀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重大的鞭策和鼓励,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我要一辈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来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信任。

       2004 年我完成了教育学博士课程学习,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我是参加北京中华研 修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课程学习,我的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我的博士论文评审小组由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钱佩玲教授、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心理学张景斌教授等五位专家教授组成。博士学位是由与中华研 修大学合作办学的普莱斯顿大学颁发。

       2005 年开始我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讲座教授身份每年都要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为全国高中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每期 200 余人)举行上海课改课堂 教学展示教学,为华师大在各区县教师教育培训基地辅导教师培训。

        2006 年我创办了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学院定位于小型、精品。学院的教育研究重心 是英才教育。学院的英才教育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培养顶级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 的优秀生教育的研究;二是指对担任优秀生教育教学的教师培养的研究。学院的核心研究和 重点项目开发都是围绕着英才教育(优秀生教育和教师教育)展开。学院的研究方法是实验 研究,用先进的理念、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撰写论 文、编辑通讯、举办论坛等方式发表研究成果。学院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都是来自于北京大 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具有博士、硕士 学位的专业人员。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朝气蓬勃、勇于创新。
我们把培训教育作为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提出来,并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探索。 学院开办以来完成的关于英才教育阅读资料有七册:1,《世界英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2,《飞越太平洋》;3,《中美高中创新教育比较》;4,《国际研讨会:熊晓东英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5,    《紫藤花盛开的时候》;6,《奥兰多之夜——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的思考》;7,《未来路,超越梦想的地方》。

        这些英才教育阅读小册子作为学术成果交流学院先后都寄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机构;作为工作汇 报学院先后寄给徐汇区教育局、市教委、国家教育部等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领导同志阅览。

       在近两年里,学院举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学术研讨活动。2007 年 3 月 13 日学院在北京大 学召开了《英才教育在中国——熊晓东英才教育思想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几十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世界著名数学教 育学家 Bruce R Vogeli 教授带领 15 人的哥伦比亚大学代表团专程赶来中国参加这个会议。 会议围绕着“英才教育”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2008 年 6 月 20 日我给中央领导同志和教育部领导同志写信,寄去了 07 年 3 月 13 日会 议的记录和我的《中美高中创新教育比较》等研究论文。学院关于英才教育、教师教育的思 想和实践的研究得到认可和支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主办的教育核心期刊《基础教育参考》把 2008 年第九期确定为“英才教育”专刊,并刊登 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题为“因材施教,培育英才”的主题文章和一系列英才教育研究 文章,表明了我国的英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学院又积极地参与国家和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调研和研讨,递交了我们几十万文字的课题报告,提供了学院的建议和意见,在“什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文理分科”、“教师素质的现状分析”、“教育家办学”等等的问题方面学院为全国性的教育 大讨论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在教师教育方面,学院还积极参与其他院校组织的科研、培训等活动,例如参加华东师 范大学组织的多项教师培训活动:包括华师大接受国家教育部的任务对全国中学骨干教师的 培训活动;包括华师大接受上海市教委和南汇区政府的任务对南汇区中学数学骨干教师的培 训等。学院还接受许多区县教育局和学校的邀请去他们学校进行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的讲座, 例如嘉定区的上海桃李园实验学校邀请我和王昕雄副院长为他们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做家庭 教育报告等。学院的工作均获得了组织院校和当地政府、教育局和学校的好评。

        在课程研究方面:优秀生教育方面,为配合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改革和上海市教委的二期 课改,学院每年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编写《未来路英才教育系列丛书——熊晓东高中数学 复习讲义 100 讲、熊晓东高中数学专题讲座 20 讲、熊晓东高中数学复习检测 30 套》,由于 这套丛书紧密配合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国家教材里新增的内容在该书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和 习题补充,又在每年的 7 月份新学期开学前第一时间在上海和全国书店上架,受到广大学生 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成为上海书城和各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教师教育方面,我们研发了共 10 项培训课程和教学方案。

        将学院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是未来路进修学院 的一个教育理念。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的英才教育优秀生培养是作为全日制高级中学教育教 学的一个补充在进行工作。节假日和寒暑假有上千人次的学生在未来路进修学院学习,学院 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有大学数学预科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学初步的专门课程; 有奥数思想与方法的专门课程;有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对接的专题讲座;也有奥数与高考对 接的专题讲座等课程。

       学院优秀生教育的授课老师大多是毕业于重点中学,高考数学满分或几乎满分,又毕业 于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位都是博士或硕士的数理英才。学院的英才教育课程的齐全,学院的 师资水平越来越显示了未来路进修学院的特色所在。来自于各所重点中学的优秀生们在未来 路可以学到他们自己学校里没有的课程,他们有的是出于参加一流大学的提前招生例如北大 清华复旦交大的提前招生和自主招生考试的需要;有的是出于出国留学例如美国的 SAT 考 试的需要,英国的 STEP 考试的需要;有的是出于报考香港大学的需要等等。学生的需要是 各式各样的,内容的多少和深浅程度,以及授课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难不倒学院的 老师们。未来路年轻的英才教育研究工作者们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青年才俊们以 他们的博学、大气和聪慧让优秀生们领略科学世界的精彩,感受创新学习的喜悦,从而激发 优秀生冲刺一流大学,搏击科学高峰、夺取未来成功的激情和兴奋。未来路英才教育优秀生 培养实践下来效果非常理想,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

        学院每年通过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以他们优异的成绩和各个方面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建 立和科学动手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显著提高,来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我们所追 求的英才教育的根本。只有这些才是我们英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成绩。例如 08 届的王蔚佳 同学通过高二、高三两年在未来路的学习,培养了她对数学和理科的狂热的喜爱和树立了她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目标的优秀品质,她以优异的成绩在自主招生中被复旦和交大同时录取, 最后她选择了复旦大学。例如 09 届的庞子洋同学通过未来路的一年学习,他的数学和其他学科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在自主招生中夺取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又例如 2009 年我们有梁 思静、周明易、朱忞杰、周芳妍等数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等 等。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英才教育的优秀生培养是学院教育教学科研进行实践的一个园地, 一个平台。

(六)

       展望未来,我们学院有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鼓励下,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要求,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的下一阶段工作是准备在英才教育(优秀 生教育、教师教育)两个方面做深做透。

       在优秀生教育方面我们要让我们开设的课程如国内外一流大学招生考试学习辅导班、熊 晓东高三数学学习指导班,熊晓东初高中的英才班等课程教学效果更显著,成为我们的品牌 课程。在教师教育方面学院第一期准备推出的课程有《全国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教师领军 人物高级研修班》、《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数学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高中数学、理科教 师领军人物赴美考察研修班》、《熊晓东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高级研修班》等,这些丰富 多彩的课程、教学方案都由未来路进修学院自己研发、编写,有着未来路进修学院自己的特色。

       教师教育我们提出必须要强调信仰教育的观点,这是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因问题。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爱国的热情,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没有忘我的精神,他们 是不可能在事业上真有所创新,不可能真有所突破的。每一个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的教师必 须要树立崇高的信仰,因为信仰是克服人生道路艰难困苦的力量的万泉之源,是攀登事业高 峰绝处逢生的精神支柱。

       优秀的教师必须是确立正确信仰的教师,他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有崇高的信仰,有 远大的目标,为信仰而工作,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在信仰的驱动下用心工 作的教师,他将工作的意义完全浸融于教育的人生之中,对事业具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 他以一颗慈善、宽厚、仁爱和博大的心关怀学生,他的心永远与学生在一起;优秀的教师必 须是在信仰的推动下是充满激情、智慧和善于创造的教师,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节课 都是一种创造。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在信仰的激励下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深厚功底的 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教师,同时是具有灵性和悟性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又必须是道 德的楷模,是正确信仰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未来路进修学院教师教育培训不是师范大学、区县教育学院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我们做的项目是自己的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都是体现着熊晓东几十年丰富的教育教学 实践经验和专长,都由我们自己研发、编写,有着我们自己的特色。

       另外,对于国家的大学师范教育方面,我们也有创新的想法。我们认为要发展英才教育, 必须要重视对从事英才教育的教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老师首先应该是创新型人才,我们要 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最一流的毕业生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是每一个国家发展英 才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英才教育,我们给予它的界定是以培养顶级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对英才教育的师资 的培养是不同于一般师范教育。我们清楚看到研究性课程进入高中必修课是必然的趋势,这 对我们教师是严峻考验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英才教育的师资除了有相当过硬的本专业知识 和出色的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能力外,还要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对研究性 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驾驭就轻。

       英才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中我们要给予世界教育发展变化最前沿的信息重要的地位,要 介绍世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介绍世界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并且要对学员的教育创新意识 和能力、教育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文学功底和外语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鉴于以上的思考学院已完成关于在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内建立英才教育学院的计 划书,并向有关教育领导部门做了详细的汇报。在培养适合英才教育的师资以及创建符合中 国发展需要的顶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体系方面我们展现着我们的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

       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我充满了期待,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们要做有中国特色的英 才教育,我们要发展适合英才培养的教师教育,我们要面向社会的迫切需求,不断完善我们 的教育和教学,不断研发新的课程,不断更新校本课程和教材,不断发展着眼于学生成长和 最终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做出未来路的品牌课程和品牌教育,为社会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 献。

       我给我们学院办学的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旨在支持国家的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的教育 改;学院一切工作的目标是要努力做到“教学效果显著;深受教师、学校和各级政府的满意 和好评;获得社会认可”。

(七)

        今天,和我一起来参加大会的还有我们未来路进修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 理博士王昕雄。王昕雄 1997 年 7 月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是我 97 届南模高三(4) 班的学生,当时他担任该班级的班长。2001 年 7 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学士学 位,2005 年 7 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获硕博连读,2008 年 6 月北京大学教 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获博士学位。
 
        从中学起,王昕雄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特别是进了北京大学的六年时间,在学 校的教育培养下成长更为迅速,日趋成熟,尤其是在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北大导 师们的一致好评。王昕雄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北大学习期间,就边学习,边实践,投 身于国家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名利地位,追求真理, 求实创新。

      十多年来,王昕雄一直支持着我的事业,同时在教育改革的风浪中磨炼着自己。

        2005 年 8 月,王昕雄参与组建未来路教育研究中心并成功组织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史、课程教学论、教育政策、学科教学 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一行 20 余人在上海召开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方向”的研 讨活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专门对此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2006 年 7 月参与组建成立“上海未来路进修学院”,王昕雄负责项目开发与实施,由他 主持开发项目包括:初高中英才教育系列课程,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教师领军人物培养系 列课程,学者型校长培训系列课程,课程改革高级研修课程,未来路国外考试项目系列课程, 当代家庭教育家长培训系列课程等数十个项目。
 
         2006 年 8 月,王昕雄策划、组织了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未来路进修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未来路杯”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高峰论坛。

       2007 年 3 月,组织并主持在北京大学召开的“英才教育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 大、北师大、哥大教授在内的三十多位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后编辑了 会议记要。

       2007 年 6 月,组织“2007 暑期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数学优秀教师培训国际研讨活动”,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与国内一流大学知名教育专家参加了此次教师教育培训活动。

       2008 年 3 月至今一直在联络筹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上海未来 路进修学院合作科研的事项。

       王昕雄撰写的论文《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对于学业成就的影响——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的实 证研究》使用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方法对高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 探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学业成就的指标以及影响程度,特别聚焦研究家 庭教育消费支出在影响学业成就中的作用。王昕雄的另外两篇论文:1,《上海市寄宿制高级 中学办学效益的研究》发表在国内教育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 年第六卷第二 期;2,《从西方儿童观的演变看当代教育问题》发表在国内教育核心期刊《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年第四期。

       2005 年应邀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期间,王昕雄以极其充沛的精力参与了哥大的多次 研讨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充分发挥了专业上以及语言上的才华,王 昕雄又活跃地穿梭于美国东海岸各州的大学和中学之间,进行英才教育、教师教育的考察和调研,进行充分的中美教育的交流,得到了哥大数学教育系系主任 Bruce R.Vogeli 教授以 及哥大教师学院有关教授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欢迎王昕雄随 时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后的研究和攻读数学教育博士(PH.D)学 位。

       王昕雄北大博士毕业以后完全有资格去著名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工作,也完全有条件去 政府机关谋职,但是他都没有去,他恰恰是选择了一份没名没利甚至连国家“编制”都没有 的默默无闻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在已经是第四年了,前途在哪里?许多人不能理解。我感觉 到肩膀上责任重大。

        王昕雄的将来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大问题。结果如何 这将取决于王昕雄本人,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同时取决于我们社会的教育发展的大环境。这 是一条崭新的成长之路,虽然目前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除了王昕雄,我们未来路进修学院还有毕业于中科院的数理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的数学教育博士等数位杰出的青年教育精英。我们在探索一条青年学者成长为教育家的成长 道路。对此我们充满着信心,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信心,也是我们 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回顾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路,深刻的感觉是一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才能在事 业上真有所创新,才能达到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今后的路还很长,我将一如既往地朝着既 定的方向走下去,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