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 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

引言

       在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的关系问题上,国内外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的相关程度很高,很可能都是人格的某一种特质的反映。例如艾温斯(Evans.F.J)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被试在镶嵌图形测验中的场依存性分数与在麦斯里人格调查表中外向量表的分数有显著的皮尔逊相关。美国卡尔格尼大学(Calgang University)的鲁(Loo.R)做的实验研究也发现,被试的场依存性分数与在艾森克人格的调查表中外向量表的分数有显著的皮尔逊相关。鲁与托尔斯塔(Towrstud.P.T)在 1977 年又做了一个研究,指出场依存性与冲动的相关非常显著,从而进一步断定场独立性与内外向性格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没有相关关系的。它们是人格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是人格的两个不同的维度。例如美国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的费恩(Fine.B.T)于 1972年进行了七个研究,均得出场依存性与外向无相的研究中发现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的场依存性水平没有显著的查异,从而说明了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无相关关系。同年休门(Ghuman)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场依存性虽与外向无显著相关,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场依存性的人比场独立性的人往往更多的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他们比较优先注意所参与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况,比较对其他人感兴趣,他们的行为往往有一个社会定向,而场独立性的人则比较不敏感社会线索,比较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况,他们的行为往往是非社会定向的。但是,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虽有一定联系,但不能等同起来,它们属于人格的不同维度。

       我国一些心理学家们认为: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有着质的区别,两者无显著相关,可以认为是人格的两种不同特质。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它们在人格的表现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存在于人格这样一个统一体中。 

     从上述情况来看,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的关系问题并无最终定论,三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实验研究作为基础,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或者从某一意义上说,他们都说得正确?同时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关系怎样?这是本人实验的目的。

      方法本人化了九年时间,分别对 90 届高二、三,九三届高一、二,九三届初三,九七届高三,四届学生选择典型场独立性学生个例,进行重点测试、教学、观察和跟踪的实验研究。

     ⑴被试:从经过场独立性水平测试的学生中选出典型场独立性学生个例。

      第一组:1989 年 2 月~1990 年 7 月,90 届高二、三学生俞爽、徐波、陆海峰、毛晓东、黄燕铭、孙晓君、张毅军、徐红平、赵海峰等九人。 

      第二组:1990 年 9 月~1992 年 7 月,93 届高一、二学生许静雅、蔡粹芝、陆丞、陈明、沈浩波、顾耀辉、瞿豪、黄春豪、李辉等九人。 

      第三组:1992 年 9 月~1993 年 7 月,93 届初三学生戴金权、沈利二人。

      第四组:1995 年 3 月~1997 年 7 月,九七届林琳、王昕雄、张扬等高三(4)班 43 位学生。

      ⑵步骤: 

      ⒈使用“认知方式图形测验”进行场独立性水平测试。 

     ⒉ 使 用 明 尼 苏 达 多 项 个 性 调 查 表 (MMPI) 中 的 社 会 内 向 量 表 (SocialIntroversion Scale)及 L 效度量表(Lie scale)测定被试的内向程度。 

     ⒊从日常生活观察;对同学关系相处观察;对老师关系观察;对校园文化活动、体育活动、集体活动兴趣观察;对自我未来设计问卷了解;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平时测验成绩态度;对数学竞赛态度;对参加数学会考前的状态;对参加数学高考前的竞技状态等十多个方面对实验个例进行有记录的观察、测试、教学、引导、培养。 

     ⒋除实施课堂教学外,进行竞赛辅导、应试指导、个别谈话、书面交流、课余谈心等。 

     ⒌对数学会考、高考、竞赛及有关客观能力考的成绩进行记录,分析研究。

结果

       发现:第一组的九人中,俞爽、徐波、陆海峰三人具有典型的内向性格,编为 A1 组。孙晓君、毛晓东、张毅军、徐红平、赵海峰等人具有典型的外向性格,编为 B1 组。黄燕铭一人具有处于内外向性格中间,编为 C1 组。

      A1 组的学生在班级中交往朋友的圈子很小,他们对此不在乎,很少找老师谈心,不善于表达对老师一片爱心的感激。他们有时谈对事物的看法很古怪,不合常情,他的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常常使你感到同他们对话很吃力,回答不着边际。但他们很少同别人争吵,很少议论别人。他们对学习上暂时失利不很在乎,情绪波动不大,能一如既往地学习。

      典型事例:

      俞爽:①高考前夕,他学习数学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没有任何人委托和提议下,他一大早自己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 1~2 道数学题供同学们思考,与同学们争论。②同学们说如果找俞爽教室不见,便去电脑房、图书馆。

      徐波:高考前一天,我找他谈心,问他现在有什么想法,他说他对周围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他是一支剑,他要杀向所有的对手。

       陆海峰:关于班级成功举办了全校性的“中华颂”校园文化活动,他反映冷漠。我有一次跟他谈心,问他对此有何想法,他说他对这种活动不以为然,他甚至反对这种活动。

      他们的学习成绩日趋优异,数学竞赛、会考成绩显著,终于又以数学高考成绩 140 分以上,高考总分位于全校第一、二、三,分别录取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进入大学后四年学习成绩仍旧在班中领先,并有的开始了研究生学习。

      B1 组的同学都是班级的班干部,他们学习成绩优良,有很强的社交、组织和号召能力,他们和老师相处很好,常常主动找老师谈心,与同学和睦相处,人缘也很好,办事很得体,考虑问题周到,能充分理解老师的心情、意图、希望。他们很重视人与人相处,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他们对学习上暂时的失利很重视,情绪波动有时较大,得失考虑也较多。

      B1 组的学生数学学习也很好,但在数学竞赛、高考成绩上不如 A1 组。进入大学后,他们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一年就在班级中又脱颖而出,分别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二年后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成绩很突出。

        C1 组学生没有以上内外向极端的性格,学习成绩很好,高考成绩也很高,数学学习从目前和今后发展趋势来看,将处于 A1、B1 两组之间。

       以上九位学生,我在整个实验期间,都给于他们同样的学习条件,同样的考试测试机会,同样的活动机遇,同样的关心和同样的理解和爱。

      第二组九人中,许静雅、蔡粹芝、陆丞三人具有典型内向性格,编为 A2 组,瞿豪、李辉、黄春豪、顾耀辉四人具有典型的外向性格,编为 B2 组,陈明、沈浩波具有处于内外向性格中间,编为 C2 组。 

       A2 组的陆丞与 A1 组的学生有完全相同的特点,典型事例: 

      ①他作为副班长,由于他不喜欢体育,没人找他玩球,他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班级体育活动课时,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看书。 

      ②他上课经常插嘴,有时举手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表他对老师讲解的不同看法,尽管他常常是错的,同学笑他,他也不在乎,下次继续这样。

       ③开班委会讨论班务事,他经常乱弹琴,发表一些明明做不到的看法。

      A2 组的许静雅是女生,典型事例:

       ①一点也不象女生,经常穿戴大小、颜色很不协调,别人笑她,她也不在乎。

       ②她与 A1 不同点,非常热衷于社交活动,有很强的组织和表演能力,但又与 B1 不同,她不甘愿接受班委会讨论的活动要求或设计,她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经过三年高中的拼搏,许静雅以 510 分的高分位于全校高考总分第一,进入复旦大学。蔡粹芝和陆丞也以高分进入复旦和交大。

       B2 组与 B1 组,C2 组与 C1 组情况基本相同。

       第三组是初三两位小同学,他们都属于内向性格,编为 A3 组。

       A3 组的戴金权,当我 92 年 9 月份一接这个班,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发现戴金权属于极端的场独立性内向性格之后,由于考虑到带他的时间很短,一共只有十个月,我决定放弃对他其他方面的培养尝试(他初二时是班长,极端场独立性内向性格者朝这个方面发展是否有前途?但为了保持班级连续性、稳定性,更为了不使他有不必要的情绪干扰,决定也不撤换(专攻学习上的训练。一开学就着手使他在开学后第一全年级大型考试(期中考试(中一跃成为总分年级第一,击败并拉开了初二时一直位于年级第一的六班的宋华伟同学。他有几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

       ①班级组织去苏州、无锡二日游,我要求八个班干部作为活动小组的组长,自由结合八个活动小组,每组人数 5~7 人,待自由结合活动小组名单上来,我竟怎么也想不到他一组就他一个人,也没有去组织别人,他也不在乎。

       ②开班委会,他总是不着边际地跟另一个干部聊无关主题的话。

        ③有一次我请他与另一个班干部帮我誊写书面材料,他们居然为一件非常天真幼稚不应该是初三学生发生兴趣的关于小动物方面的事当着我的面争论不休。

        ④初三年级他每次大型考试总分都是第一,评市三好学生要测试一下体育成绩,他竟懒得出去,他说他不想争。未评上优秀团员,他也一点不在乎。他是团支部书记,经常忘了去团委开会,忘了通知同学上团课。班级卫生得了“差”,他朝我苦笑笑,肩膀一耸,表示无可奈何。但是他听数学课,虽然要比高三学生要小三岁,但完全与 A1、A2 组学生一样专心致志。不论我在上课讲的,辅导课上讲的,还是个别辅导课时讲的。不论是教材上的内容,还是超越教材的补充内容,或是某个知识点,某个特殊解法,哪怕只讲过一次,他都记得牢牢的。例如:他是免试直升重点高中的,当校长找他面试时,当面要求他解答一道数学题。之后,我问他出了一道什么题,难不难?他说不难,就是×月×日你在辅导课上讲的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公式,只要一用这个公式,这道题就出来了。

       经过应试训练之后,他在初三升学考试复习期间一连十多次的适应性考试中都得满分。进入高中以后,曾先后有三位数学老师分别命题进行了三次能力测试,考察这批新高一的优秀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他以 98 分的高分连得三次第一,且遥遥领先,超过平均成绩 30 分之多,一跃成为 96 届新高一几百名佼佼者中的数学之最,可以预计在高中三年的训练之后,不仅可以获市级、国家级竞赛奖,甚至可向世界级数学竞赛冲刺。

       第四组是南洋模范中学九七届高三(4)班学生。由于这个班是经过直升考挑选的学生,是以理科擅长的直升班,拥有着南模智能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特有的认知方式--场独立认知方式。他们具有明显优势的理科学习成绩,在学习上表现出突出的热情和刻苦精神,几小时连续的数学测试,几天连续的理科考试,连续几个月竞赛训练都毫无怨言,他们聪明、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但是,另一面,由于这个班集中了他们同一认知方式的学生,所以也突出地明显地暴露着他们认知特点的缺点部分。他们随意、不合群、喜欢我行我素,特别不善于协调。这个基本上都是场独立认知方式,且内向性学生占 60%之多的学生组成班级,很难组成理想的在学习、劳动、社会工作各方面都有坚强战斗力的班级核心,很难维持安静的课堂纪律,很难在学校行为规范各项指标测试中获优秀。现对典型的场独立内向性格 A1 组的学生,举例如下:

        林琳:典型事例:

       (1)平时很少说话,讲述事情,都如解数学习题一般,实事求是,简单明了,很少采用修辞;

       (2)多次发现在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做练习时,别人在争论某些问题时,他独个儿平静地坐在座位上解题,不受任何影响。我曾问他,你是否听见别人在争论,他说他没有听见;

      (3)除了学习之外的事,他很少知道,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时发生一些矛盾,他反应很慢。他也不想去知道。他甚至对自己父母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也知晓甚微。但是他的数学成绩优异,不论是基础部分,还是能力部分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各学科总分为全班之最。

       王昕雄:典型事例:

      (1)高一时被选为直升班班长,但对班级涣散的纪律,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不够,不感到着急,甚至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差一些无所谓;

      (2)许多场合,不考虑自己是一个班长,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自己也参与在课间打牌、玩球等游戏;

      (3)在老师面前,也很随意,不想表现得规规矩矩;但是学习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尤其喜欢数学学习,在数学竞赛中获奖。

       张扬:典型事例:

      (1)严重的不合群,喜欢一个人作题。甚至不想听课,想一个人回家自修,或在上课时打瞌睡,看闲书;

      (2)平时表示出行为举止,很幼稚,穿戴也很随便,说话也常冲撞人; 

      (3)在同老师、集体同学相处中,不善于协调;对别人对他的评价,毫不在意。但学习成绩优秀,肯刻苦,对数学尤其喜欢,在数学竞赛中获奖。      本人对全班 43 人都作了详细记录,基本上与从前几年实验对 A、B、C 三组记录有相同特点。

分析与讨论

      一、 四个组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同是场独立性者可以具有不同内外向性格。个例实验表明场独立性水平的升高与性格由外向性向内向性变化有关,是正相关。这说明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交互地在人格表现中发生作用。凡是场独立者都能学习好数学,这是由于他的认知方式决定的,场独立的人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这对于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数学学习十分适合,并且场独立性增长与数学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所以,从理论上讲既然场独立性的增长与内向性格极端有正相关,场独立性的增长与数学能力又正相关,故数学学习上能进入优异阶段一定是场独立内向性格者,这与个例实验完全符合。

      二、 在同一老师的同一种教学方法下,数学成绩的好与坏完全由学生的场依存性──独立性决定(当然假设他们认真程度是相当的)。而且一张科学的数学试卷可以把学生的场依存性──独立性显示得清清楚楚。同是场独立性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能否进入优异状态,将由他们的内外向性格决定。内向性格的学生爱静,爱独个儿解题,不喜欢寻求刺激,不喜欢交际,思考问题很专一,对感情一类事很少考虑,所以他们能一头钻入数学,又由于他们本身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与数学学习相吻合,故对数学学习能突飞猛进。而外向性格的学生爱动、喜欢聚会热闹,有许多朋友,善交际,考虑问题周到,对感情一类考虑较多,较敏感,所以他们很难一头扎入数学。参加竞赛,参加高考,他们首先考虑万一名落孙山怎么办的较多,注意上不能完全专一,对付基础题、一般能力题看不出弱点,但在对付高难度数学题时就显示出弱点来。试想一下一个典型的“班长”或“团支部书记”或“三好学生”怎么会象俞爽那样傻乎乎地每天在黑板上出 1~2 题数学题与大家争论呢?怎么会象徐波那样要做一支剑冲向所有的人,包括老师,或许有一次老师没有重视他的意见,他发誓要考出好成绩来显示他的价值。怎么会象陆丞那样一定要在讲台上和老师争论一下,同学嘲笑他也不在乎。又怎么会象戴金权那样一人成一组去苏州春游,肯定都不会。这说明了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多一些约束,较多地根据事情的后果决定自己的行动。由于这些情况都是无任何暗示情况场独立性内向性格学生的自然反应,所以决定了他们在抽象概括的理论思维的数学学习中的优势。

        三、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场独立性与内向性格是相互作用的,内向性格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促使场独立性水平的增长,同样场独立性水平的增长会趋使性格内向化。平时教学中与这类学生接触中,对于他们的一些不合情理的举动,非社会定向的行动,前后不搭界的对话,不合群的孤癖,都应给于理解、宽容,过于企图改变他的内向性格,只会妨碍他的场独立性的发展。场独立性内向性格学生比较喜欢进行抽象慨括的理论思维,他们善于抓住老师对各种典型数学概念、习题特点的概括,而不太注意教师讲课的方试和手段。他们在理解时,能正确抓住关键性词句,对数学实质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进行数学数量计算。而生活中社会中许多事情与数学完全不同,许多事情的成败完全决定于方式和手段,这使场独立性内向性格学生大为困惑,所以他们越发不愿结交,不愿与人打交道。

        四、 我曾企图改变学生的内外向性格,实验证明这很困难。由于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和内外向性格是学生所固有,以及幼儿、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中已经形成,虽然在小学和初三之前,他们的场依存性──独立性内外向性格差异并不显著,但已经形成,到初三以后,这种差异日趋显著。但是如何纠正他们认知特点中的缺点部分,我在九七届高三(4)班数学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是很艰苦。(详细实验情况在另外文章中作详细阐述)
结论

     长达九年,连续四届,跨度四个年级的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倾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所有上述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支持并得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一、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可以被认为是人格的两种不同的特质(维度)。 

     二、场独立性与内向的相关虽不显著,但却是正相关,极端场独立性者一定是典型的内向性格者。 

     三、数学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一定是场独立性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尖子又一定是内向性格者。 

     四、改变学生的场独立认知方式和内外向性格是困难的。但是纠正他们认知特点中的缺点部分是可行的。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五、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当你发现你的某个学生平时数学成绩很好,但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也不怎么合群,甚至有时说话要冒犯你时,我们要知道一般在学习工作中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是他很大程度上对他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充满激情和自信,这是他的认知特点,你千万不要去苛刻要求他许多,不要指责他,更不要丢弃他,而要抓紧对他的数学的培养,训练他在数学或理科上成材,因为他很可能是场独立性内向性格者。当然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认知方式和内向性格的缺点部分并加以改正,使自己有健全的人格,这是极其必要的,而且也是做得到的。当你发现你的某个学生平时数学成绩很好,而对于班级活动十分感兴趣,积极参与,说话头头是道,人际关系也不错,但对数学竞赛不十分热情时,也不要强迫勉强他,不要强求他与别人同样在竞赛中取胜,而要充分发挥他的长处,培养他的社交活动能力。因为他可能是场独立性外向性格者。如果我们把握得好,就会出一个人才,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就会毁掉一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