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呼唤崭新的教育理念——2001年3月30日
-----东方国际教育论坛“信息时代的教育”会议上的主题发言
 
       一两年前对“"Internet"这个新概念还感到陌生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埋怨网络的速度太慢。几乎所有触及了网络的人,都直觉地发现我们面临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全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
 
       我们曾经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了几个世纪,如今,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我们不能再沉浸在中国曾经拥有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满足之中,我们要了解整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等的各个领域。我们曾经为中国的计划经济的井井有条而庆幸,如今,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我们不能再抱着陈旧的管理模式,不能再让人民“安贫乐业”。我们正全面地实施市场经济,正全面地准备加入WTO,正全面地进行管理、体制思想的革命,正全面地提出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
 
       信息技术优化了我们的心智模式,进步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世纪,我们的一切生活都将被信息技术的迅猛到来所改造,我们的教育,受到了不可抗拒的信息时代的严峻的挑战。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全新的教育理念
 
       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室一下子变大了。学生们不再仅仅面对教室前面的黑板,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网络世界,又使秩序不再有“序”。 一方面,毒品、艾滋病的侵入,邪教的肆虐,暴力犯罪的披露,政府官员腐败的曝光......一方面,“克隆”技术的发展,纳米科学兴起,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的建设,磁悬浮列车的奔驰......学生面对着这复杂的变化着的一切,真与伪,善与思,美与丑,要自己去作出判断,作出选择。
 
       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什么是青年人应该树立的理想、信念、目标? 怎样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学校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严肃的教育责任。我们中国的教育提出了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我们冷静地思考我们的传统教育存在着哪些缺点和不足。长期以来,“分数唯上”的陈旧落后教育观念,“五分加绵羊”的评价学生标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一味地要求学生“顺从听话”,排斥了许多有个性的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发展。
 
       我们把重点放在怎样去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的思考。我们需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从学生发展出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可喜的是,这一点正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后,我们就不会以“教育者”自居,总是批评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就不会教学上一出问题,总是认为学生不对,完全地从学生身上找责任;我们就会主动地去听取学生的主张、意见;就会耐心地去理解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困惑、烦恼;就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就会营造和创建一个理想的环境和氛围,去鼓励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就会百倍地去爱护、培养学生的每一点每一滴的创造力.......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出现了,教师与学生是亲密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伟大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在教与学的交流中,互动中得到了培养和升华。我们的教育会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有磁场,这是一场重大的教育革命
 
       网络世界里,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连国界也将变得模糊。学生不会有兴趣来静听一些空洞的说教,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也将会因为不会有任何实效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教育能力,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磁场,现代教育技术所引发的一场重大的教育革命到来了,而且是那么刻不容缓。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所有的人和事构成了一个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存在于我们周围,是浩瀚的,又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这个空间可以是有序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也可以是无序的,杂乱无章乌烟瘴气的。关键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去产生一个强有力的磁场作用。这里不再有教育的勉强,这里完全是追求一种美好的教育实效,这里正进行着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主体价值的现代教育。在这个磁场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的孩子们虽然来自各方,但是他们把自己努力奋斗调整到与大家一致方向,汇聚出共同朝向一一向着我们的磁场中心,前进着。这样的磁场不仅使每一个孩子产生积极作用,而且整个磁场会产生一种共鸣、共振或综效,就像凝聚成束的镭射光。
 
      当然我们要求我们的磁场是学习型的。
 
       我们要求建设共同的愿景。师生共同编织我们一致的愿望景象,明白我们一起要创造什么,一起追求什么,这不是一个想法,而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我们要求提倡团体学习。师生共同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不仅如此,我 们还一起讨论,深度的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一些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我们不是决定讨论中谁对谁错,谁赢谁输,而是观念上达到更新,思想上得到前进。让每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发展自己,从而使整体也发展前进。
 
       我们要求优化心智模式。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才的。要让每一个孩子的才能得到最大发展,我们不会把眼光盯着孩子找差找错,我们学会在行动中反思,在前进中不断探询,学会忠于事实,忠于真相,忠于规律,实际上就是忠于科学。
 
       我们要求学会系统思考。在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要习惯于将其分割成可以处理的片段来思考,然而加以整合;习惯于寻找复杂问题表面背后或者内在的实质问题;习惯于思考自己目前处于什么处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加以改变,产生新的突破,新的飞跃。
 
       我们要求号召自我超越。教师、学生和我们构成的集体都要提自我超越。这是一种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不仅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上,也包括一个人的技能、文化知识、人格素质修养等。我们师生需要认识到自我超越是在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目标,为此献上无限心力,作出拼搏、奋斗。中国要站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企业要赶超世界水平,中国的教育要办成世界一流的教育,这一切都将源自自我超越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主流文化的垄断地位,形成新的积极的主流思想文化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形成强有力的磁场,以崭新的教育内涵、新型的教育模式,实施我们的教育,无疑是一场重大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对中国的教育目标、任务、特点有高度的认识,要求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具有不断创新教育管理能力,更是要求我们去呼唤一种“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真情投入的教育。
 
适应时代的发展,追求更有创造力的生命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在我们面临的信息时代,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人们具有创造性,一种最成功的教育,是培养我们的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在数学的代数学里,函数的最大值关键在于解析式。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就是它的最值。一个人,一个集体奋斗的最终的最大值是什么?不是一个未知数,是由这个人或集体一切行为所遵循的运作原则,即函數的解析式所决定的。我们只需要审视这个人或集体所遵循的函数解析式,便可知他(或他们)可以取得最大值。
 
       要改变这个最大值,必须改变运作原则,即改变这个动作原则所遵循的函数解析式,否则期待最大值的改变是盲目的。
 
       如何寻找最佳函数解析式,如何改变我们的解析式?这里还有一个寻找什么是影响函数最大值变化的参变数问题。要找准什么是影响抛物线頂点的参变数,然后修正它。只改变二次项系数,结果抛物线开口变化了,而顶点并没有变化,所以寻找什么是影响函数最值变化的参变数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还要提出不断地改变函数解析式,追求更有创造力的生命。当我们制订了我们的运作原则的解析式以后,我们依据这些原则诠释认知、目标、规范,并将之化为行动。但是,是不是我们的解析式固定不变呢?不是。当我们改变了的解析式在最值出现的时候,我们必须再次改变我们的函数解析式,以实现新的函数最值。事实上,我们还要提出一个新的思想:如果我们把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看作抛物线上运动的每一点的位置,那么我们不必当一个解析式在完成了它的最值以后再改变它的解析式,而是在这个运动的点每前进一步时就考虑改变自己前面所遵循的解析式,那么我们事实上天天改变着自己的函数解析式,它的预计最大值天天在升高,所以每一个制定的解析式,在它的顶点尚未出现时,已经又改变了解析式,顶点位置又比前一个函数的最大值升高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早已超越了传统科学领域,也深深地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主体价值的现代教育又一个方面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不断追求卓越。创新者必须首先创新自我,观念的不断改变,心智模式的不断优化,运作原则的不断改革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
 
       中学生们一大早就赶到学校,采用电脑模拟系统软件来思考人的成长和发展,来思考许多社会、经济、自然、数学、物理、体育、家庭等问题,甚至周末都会到学校和科技兴趣小组成员共同探究那些连专家都还不一定弄得清楚的课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制作实验......成了他们的主要学习内容。从小就学习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理论,最新最先新的知识,思考解决最新最前瞻问题,我们的学生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毋庸置疑的。
 
       东方红了,信息时代呼唤的崭新教育理念,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朝霞的簇拥下,与大海的波涛一起涌动着,那么的美丽,那么的生机勃物。未来中国的教育,未来世界的教有,肯定是一片光辉灿烂。
 
 
(2001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