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东
我和Vogeli教授一起去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参加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的第79届年会。
临行时Vogeli教授告诉我奥兰多和纽约天气差别很大,这里纽约还是严寒的初春,而奥兰多已经是夏天了,要我别忘了带夏衣。飞机上一路就感到气温在变化,纽约我是正装上的飞机,可是渐渐的我把西装脱了,又感到领带也带不住了,最后,我学Vogeli教授索性穿起了短袖衬衫,以免下飞机时又要提行李又要换衣服手忙脚乱的。虽然从纽约到奥兰多只不过3个小时的旅程,可是好似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奥兰多位於佛罗里达州的中部,是世界上最好的休闲城市之一,也是来佛罗里达州必须要参观一下的一个大城。奥兰多风景优美,湖泊众多,街道干净,友善的居民及温暖的气候让奥兰多成为全世界举办会展的理想城市,也是美国人家庭旅行、野营露宿、新婚蜜月、水上活动的最佳去处。美国的NCTM年会每年要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城市,今年就选择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
奥兰多最早发展於第二次塞米奴战争(Second Seminole War)后的1842 年, 当时白人移居者及军人开始瓜分占据佛罗里达州的土地。奥兰多最早是古老的甘霖堡(Ganlin Fort)军队据点, 慢慢的发展成为一个小镇, 当时称为 Jernigan。 到了1857 年以后, 该镇正式的改名为奥兰多, 当时是为了纪念被印地安人杀害的美国军人奥兰多.李维(Orlando Reeves)。在1857 年时, 奥兰多仅有85位居民, 今天, 奥兰多市区就有18万居民居住在这里。
奥兰多最出名的是迪斯尼世界,这是一座拥有最新电动游乐设备、多元性的游乐园,全年游客人数多达1350万。这里有一个充满了西部风格和冒险性的大雪山飞车供游客体验探险刺激的游乐活动。游客们可选择坐上一列豪华的游览火车,穿过原始西部的荒原,冲过一个神秘的洞穴,沿途经过一个1849年的淘金小镇,进入一个金矿隧道,地震及山崩接踵而至,乘客惊魂未定,间歇中泉水向高空喷出水气,场面十分壮观。这些都是用电脑自动控制,感觉逼真。迪斯尼世界里还有老爷火车和马车、鲁宾逊树屋、海洋金银岛、非洲探险、鹦鹉狗熊表演、恐怖鬼屋、美国总统宫、米老鼠世界、幻想王国、潜水艇海底奇观、太空飞车、360度立体电影、太空舱登陆月球、奇异活力电器展示馆、东方航机漫游世界、彼得飞船、白雪公主、太空列车和高空七彩焰火等,异彩纷呈。
奥兰多是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除了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之外,今日的奥兰多市中心同样热闹非凡,整个城市被艺术活动、夜生活及节日庆典的热闹气氛所淹没。在商店、餐馆林立的市中心区有一个面积大约43 英亩的伊欧拉湖边公园(Lake Eola Park), 这个公园代表了奥兰多市中心的中心点, 该公园有大型的露天剧场, 夜间的五彩喷水照亮了整个湖面,从照片上看湖光景色美丽极了。二十世纪时代的老房子及商店让湖边公园附近的教堂街(Church Street)成为一个下午的集聚点。在奥兰多具有历史性的 Lock Haven 区内, 有奥兰多科学中心(Orlando Science Center), 该科学中心提供各个年龄层儿童互动性的展览。 在Lock Haven 区内还有奥兰多艺术博物馆(Orlando Museum of Art)、橙县历史博物馆(Orange County Historical Museum)以及附近的哈利花园(Harry P. Leu Gardens)。 奥兰多的 Winter Park 区有砖块砌成的街道, 橡树及柏树绿树成荫。在这里可以找到 Morse Museum of American Art、Albin Plasek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及 Cornell Fine Arts Museum。 这个城市最著名的就是 Park Avenue 购物区及游湖小船。在 Winter Park 共有十七个泻湖, 这些由海浪冲积河流夹带及海岸泥沙形成的泻湖风景很迷人,观景游船(Winter Park Scenic Boat Tour)在一个小时内可以悠闲地浏览其中三个湖, 人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泻湖岛上具有历史性的豪宅及花园。在奥兰多还有老少咸宜的娱乐中心, 如沃尔特迪斯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爱普卡中心(Epcot Center)、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海洋世界(Sea World)及无数的旅馆, 造就了这里无上的观光地位。
美国的“大”,例如纽约曼哈顿,那气派,使人大开眼界。而美国的“小”,例如奥兰多的小城、小镇、小村、小屋,虽然小,却小得很有韵味,小得令人难忘。奥兰多以她的小而美闻名全世界,她的多彩、她的奔放、她的新奇、她的动感,还有她那滋润在人们心田宜人的温馨是人们一下飞机就能感受到的。
Vogeli教授给我预定的旅馆是一个叫作Extended Stay America Hotel二星级的旅馆Inn。按字面上看应该是一个全美连锁店,属于比较实惠大众的,房间很宽敞,很干净,基本设施也齐全,每晚$40的价格也是比较合适的。房间里有两只大床,我一个人住,另一只床是多余的。 Vogeli教授住在一个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在那里会见客人是很有气派的。在奥兰多的四天里除了第一天他要帮我引见NCTM的那些头头,介绍一些相关的会议、讨论会我们一起行动以外,其余三天我们都是各自行动,Vogeli教授来NCTM年会主要是会见数学教育界的老朋友,交流教育方面的信息以及与出版商们讨论他编写的书籍的出版事宜。我们通过电话告知每天自己的活动内容。有时我也会去Vogeli教授的房间坐一会儿,说说话。
我住的旅馆的旁边有许多餐馆,其中一家是越南人开的,挂着“Chinese Food”的牌子,经营的是中国菜肴。我是偏爱中餐的,我几乎每顿都在那里吃饭,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好几个服务生是中国的留学生,我边吃饭边和那些打工留学生聊聊天,了解他(她)们在美国,在佛罗里达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NCTM会议在一个豪华的宾馆,距离我的Inn路程不远,但是完全不用走路,NCTM有几十条线路的专车会把16500名参会者在下榻的旅馆和会议地点之间来回接送。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这些专车不停地开,你任何时间都可以从旅馆出发去参会,也可以开会中途回旅馆休息片刻,然后再去参加会议。
为了了解NCTM年会的各种会议各类讲座和展览厅的特点,我是全天穿梭在会议的各部分,或是听讲座,或是参观展览会。NCTM会议我几乎没有看见一个中国人,至少会议总部告诉我他们NCTM年会没有来自中国的客人,可能在美国的数学教师中有中国人,但是在他们的登记表里是很难一下子看出来的。这样一来,我在奥兰多的四天里边我必须要全部用英语来交流,甚至是英语来进行思维,因为周围全部都是美国人。在哥大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总能有一到两个会说中文的来自大陆、香港或台湾的中国留学生,这样我在语言上不是很吃力,有时我会和他们一起探讨一些语言表达的问题。不过,一个人深入在美国人中间也好,逼得我去一字不漏地听他们说什么,和一字不错地思考我想说什么,怎么表达。两天下来,我觉得我的听力和口语能力迅速地提高,一般交流几乎没有什么障碍。
自从97年访问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一连四年没有来美国,之间发生了许多事情,我的情绪一直不是很好,虽说近两年我的环境有了好转,但是还是不是很顺利。今天,四年以后的我再度飞越太平洋,再度见到Vogeli教授,再度走进哥大为我准备的那间熟悉的办公室,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四天的奥兰多生活虽然很忙很紧张,还在倒时差的大脑没有一分钟的停息,但是,美国的所见所闻总勾起我的回忆,让我整个人的心绪离不开国内的那些人与事,不经意间我就要想起那些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还是挥之不去的恻隐之痛。晚上洗完澡后,感觉精神特别好,我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回想着这几天来美国的生活,刚到美国才三天,还没有和Vogeli教授好好地说说分别四年的情况,就匆匆地赶来奥兰多参加NCTM年会,同时也由NCTM会议上看到的美国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教师成长联想起我们中国教师的情形,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几年自己经历的许多事情。
为实现事业的梦想,坚持不懈
1986年,好不容易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大学学习。虽然后三年是不脱产的学习,一方面要完成大学的学习课程,一方面在中学里还要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级的数学课教学的工作,但是还是感到自己的前进步子太慢了,总觉得自己的年岁已经不是单纯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了,教室里的凳子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展属于自己的事业,我的思想已经飞出了课堂,整天想着自己要想做的事情。
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考虑到自己工作所在的县城松江县城更多的给我留下的是不愉快的过去的回忆,许许多多历史上留下的烙印刻骨铭心,再有复杂的人与事也不利于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我决定离开松江。
1989年开春时去了浦东的高桥中学。高桥中学,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是一所风景很美的学校,与松江相比,似世外桃源一般,这正是我当时要寻找的能让我摆脱是是非非的能安下心来做事的地方,我毅然地决定去了。
高桥中学给了我很大的面子,开学第一天,高桥中学居然只留一位教导处主任在学校主持开学工作,校长兼书记唐国俊带了全部副校长副书记大队人马来松江接我,这使我非常的感动。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样被重视,我确实有点受宠若惊。
从松江到高桥,是从上海的西南角顶端到上海的东北角顶端,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我要经历横渡黄浦江和三个全程的公交车程。郊区到市区的沪松线全程,市区内徐家汇到外滩的126路线全程,摆渡过黄浦江后,浦东陆家嘴到高桥镇还要81路线全程。我是带着大儿子一起去的。
学校安排我的宿舍是高桥中学图书馆西边的一间小屋,校长说这里许多年以前曾经住的一位是高桥中学受人尊敬的博学的老先生。这是一幢古色古香的藏书楼的一间西厢房,到了晚上没有一个人,十分的安静,犹如闻名全国的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的“长松山房”、“小杨柳屋”、“平屋”一般,简易、朴素,又充满着书卷气。这是校园中心的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是读书人住的地方,我满怀欣喜地住了进去。
对于校长的住宿上的安排,我是很感激的,至少说明校长认为我是一个想做学问的人。那个时期的我,就喜欢在有这样的文化与风格的学校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那里我一住就是三年。那三年我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我没有顾虑,没有杂念,没有牵绊,没有星期日节假日地工作,数学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方面做了很多事,写了几十万字的笔记,收获也很大。
但是高桥中学毕竟远离市区,与迅速发展的上海城市相比,信息比较闭塞。再说呆的时间久了,也发现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树欲静而风不止,许多矛盾会缠上身来,躲也躲不掉。自己还是很年轻,没有生活经验。那里的人与事就象柔石笔下的早春二月里的芙蓉镇学校,只是发生在现代社会。我也曾经为这些小镇上的人事矛盾纠纷烦恼过,痛苦过,但是,在那些日子里我冷静地想清了自己,想清了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无意在“芙蓉镇”久留,不想卷入那些小镇风波和矛盾,也无心去辨白那些小镇上的是是非非,我的目标很清楚,我要直奔我的事业高峰。三年后我带着很多的眷恋、不舍和无奈,特别不舍的是我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学生,离开了高桥中学。
高桥中学的三年,学校什么也没有给我,没有给我任何荣誉,也没有给我高级职称,更没有给我房子,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不抱怨(我根本不在乎这些名和利),因为我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这三年。至今想起来那三年是很有意义的。我的课堂教学的冷静地思考和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就是在那三年,我的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和英才教育的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是在那三年。这是我事业起飞的准备阶段。那时候的我,心气特别高,我决定要冲进上海市区去,决定与美国大学的教育研究取得联系,这是我离开高桥中学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确定的一个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
1992年春天离开高桥中学我又回到松江,在松江六中工作。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怎么又回松江了呢?其实,这时的我与三年前完全判若两人。我清楚的认识到那些过去的矛盾和是非都已属于历史,是过去左的路线造成的结果,又是我母亲一辈的事情,我完全应该想通这些,要往前看。我回家来是调整一下自己,养精蓄锐作第二次人生拼搏和冲刺。
回松江一晃又是三年,那三年时间过得特别快。我在松江六中除了干好工作外就拼命地学习外语,在上海市区的前进进修学院学习英语,92年暑假两个月我都在上海市区学外语,平时许多时候,我在早晨5点就出发,乘头班沪松线去市区汾阳中学参加前进进修学院托福班学习,下午一点前已经赶回松江在学校上课,从肇家浜路岳阳路口到汾阳路留下了来回连奔带跑的脚印。从新概念英语开始,历经现代美国口语,剑桥第一证书,一直到考出托福。
英语完成以后,在教育理论方面也想要提高一下。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下午4点学校上完课,我就立即出发在6点前要赶到华师大去听教育学心理学等一些课程。那时正好是中山西路在建造内环高架,满眼的工地施工景象,我嫌那一段路堵车厉害车速慢,我总是在延安路中山西路口下车,然后沿着中山西路的“工地”连奔带跑地赶往华师大,在华师大大门对面的那间面店吃碗面,然后直奔教室听课。听完课很晚了,没有去松江的车,就在同事帮我安排的一间研究生宿舍过一夜,第二天清晨五点,我再赶乘沪松线头班车去松江学校上课。华师大丽娃河清晨美丽的景象至今我记忆犹新。为什么要这样拼命读书?我是在准备后面的更大的战斗。
那一段时间说短也不短,足足有三年。我初中时的老师梅松茂老师和朱时俊老师,他们当时担任了中学学校的领导,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有这样整整三年时间为日后的飞跃作准备。在我离开松江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时候,梅、朱两位老师全力支持,由于时间非常的仓促,是由担任校长工作的朱时俊老师二话没说地接替了我的两个班级数学课,从而让我得脱身去上海工作。现在想来真是非常的感动,只有自己的老师才会这样做。
1992年到1993年期间,我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主任Bruce R Vogeli教授取得了联系,Vogel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在Vogeli教授的启发和影响下,我选择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数学教育和英才教育。这段时间里,我整理了自己几年的实践经验,写下了《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等两篇论文的初稿,并寄给了Vogeli教授,得到了Vogeli教授的肯定和支持。我又与美国心理学会取得联系,心理学会的SPSSI对我很感兴趣,欢迎我加入他们学会,并接连几年免费地给我寄来他们的学会学报。
1995年开春,我来到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是我的恩师上海教育学院毛宏德教授作的引荐,经过了面试和课堂教学试讲,被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录用。
在上海的教育史上,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名校,她的光辉历史使她名扬海内外,赵宪初的数学教学又使南洋模范中学在上海市的数学教育居于特殊的地位。这些都和我确定的自己的数学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教师专业方向和今后研究方向是一致的,我感觉到这是我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又在地理位置上,南洋模范中学在徐家汇,上海的西南方向,离开我的家乡松江最近的一个区,是我心理上比较熟悉的和容易接受的地方,这样,我就定了下来了。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我是来想做点事的,是想迎接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的腾飞的时期。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前进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看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确实是我人生和事业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南洋模范中学校长交给我的是97届高三(四)班,那时是高一(四)班,一个数学理科优秀生的集中班级。当时,我很高兴,没有想到一来南洋模范中学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一头就扎了进去,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很快就融入了我的新的集体。
1995年1996年是我最愉快最幸福的两年。已经有的20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在新的岗位上和新的环境中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我对数学教育有自己的想法,我对素质教育也有自己的想法,数学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两个职位正好让我全神贯注进行教学实验的机会,我把我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设想,和对教育的理想全部地融化在课堂中。
那段时间的每一天都演绎着我和孩子们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或高兴,或伤怀,或激动,或追悔……“让我们拥抱机遇”、“紫藤的风采”、“江秋村学农”、“走向成熟的思考”、“与复旦辩论赛”、“难忘的 '96暑期课程”、“学风整治”、“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联读班考”、“莫干山度假”……每一个故事无不饱含着我们浓浓的师生情,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我们师生不能平静的心,每一个故事都真切地折射出我们师生思想发展和理想追求,每一个故事又都是我们师生以纯净的心灵和追求卓越成功的信念谱写的一首热爱生活,充满向往的生命之歌。
那段时间我工作得心情空前的舒畅和开心,我觉得南洋模范中学校园虽然是位于上海徐家汇商业文化最热闹的中心区域,但是恰恰如闹中取静的徐家汇的天平路和康平路一般,犹象春晖中学和她旁边的白马湖,环境是那么的幽雅清静,风景是那么绮丽多姿,气候是那么的温和宜人。这种感觉更多是来自于我当时的心理感受。
2000年中国新闻社出版的《新时代先锋》一书中评价上海南洋模范中学97届高三(四)班的教学成果时说:“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九七届(4)班是熊晓东众多英才教育实验成果中的一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九七届(4)班是一个数学理科特别班,坚持了高中三年的优秀生教育实验。这个实验班的形成和教育教学并不偏重智力天赋,而是更多的强调认知特点的独立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班特别注重国家利益第一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作为整个教育核心来进行。在课程教学中,又强调了研究型课程的实验。96年7月的暑期课程,96年12月的“管理、创新、21世纪”为主题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等一系列研究型课程实验,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作了勇敢的尝试和探索。熊晓东与他的学生们大胆地在高三升学考前夕作研究型课程学习,向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努力把学生从单纯的为考试而学习,单纯地追求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提出“科学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经过三年高中教育教学全班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政治思想方面:全班四十三位同学全部加入了共青团,三十八位同学先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学业方面:有21位同学提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博联读班和由国家教委举办的上海复旦大学理科基地班、试点班,占全班人数的49%。在那么多的优秀生分别进入大学以后,其余同学在高考中获得数学平均成绩134分,物理平均成绩129分等令人赞叹的优秀成绩。在科技学习方面:12位同学组队的数学竞赛小组在国际、国家各级数学竞赛中获得23人次的一等、二等、三等奖,学生们的科技小论文在上海青少年科技讨论会、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上海交通大学亿利达发明比赛等各项评比中获得优胜奖……对于中国数学理科优秀生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为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全面发展中国英才学生的教育、培养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实证分析。”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上海市重点中学,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洋模范中学的招生只是在徐汇区范围内,而徐汇区是一个文化教育大区,一个区内市重点中学就有四所: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中、上海市第二中学。还有相当于市重点的位育中学,区重点南洋中学。徐汇区每年最好的初中毕业生就被这六所重点中学瓜分。而上海中学是全市范围内招生的。
97届高三(四)班的组成几乎都是南洋模范中学初中毕业优秀生直升上来的,外校考进来的只有1-2个,也不是班上顶尖的。严格地讲,这个班的生源只是区级重点班。
90年代时,每年交大和复旦上海两所顶级大学的本硕博连读和理科基地班的提前招生基本上都是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和复旦大学附中三所中学的学生参加。在我们97届高三(四)班决定准备参加这场考试时,南洋模范中学校长很兴奋,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但是他对我说,不要有压力,重在参与,没有指标。
我确实没有压力,包括来自学校的和来自自己的,都没有压力。我是很有信心的,一是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很有信心,二是几场热身实战考下来结果都不错,三是那时我们师生关系特别好,一种捆绑式的紧密相连休戚相关,迎战状态也特别好,完全是志在必胜非我莫属的感觉。
我是第一次带这样的班级,我没有直接的经验,但是,我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实际上,学生在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战斗,就是我在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战斗。我和我的学生是同时迎接一个战斗的考验,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学生的战场是在考场内,而我的战场是在考场外。
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由于人生道路的艰难使自己久经磨难,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我对自己的每一次面临的考试或考验,都会作很周密的考虑,很周密的准备,即便已经是兵临城下,也都会让自己沉着应战,争取最大的成功。
交大复旦的本硕博连读和基地班招生考试前,我正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第五项修炼”,这是我的一个大胆的尝试。高三了还学与竞赛、考试不着边的世界先进理论?似乎风险也太大了。但是比预料要好的是 “共同愿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等理论使我们师生的情绪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我们师生向我们自己的极限发出了挑战。我们一边学习世界先进理论,一边丝毫不放松学科知识的学习,群情激奋,终于一举夺得包括最后的高考在内的一连几场大战役的辉煌胜利。
我深信这样一点:不论是竞赛还是连读班的考试前准备,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准备,限定的复习内容,限定的作业题量,这样只有束搏住孩子们的手脚。我们现在看似老师不作布置,实际上孩子们复习的内容、他们做的题量远比你老师想象的要多,要深,要广,这些你作为老师尽管放心,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他们是主动的,主动就意味着无穷的力量,无穷的毅志力,主动就意味着他们开放和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我带领他们学习“第五项修炼”,看似与考试不着边际,实际上是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开挖着力量的源泉。
三年的实践,交大复旦的本硕博连读和基地班招生考试的成功,除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之外,我得出最大最宝贵的结论是:即便是象南洋模范中学97届高三(四)班这样只是来自于一个区的部分优秀生,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到位,照样可以获得优秀生教育的成功。同时,按照这样的比例,每年我们全上海可以有上千的优秀生可以脱颖而出,这些优秀生是达到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优秀生标准。
然而,南洋模范中学97届高三(四)班的成功的另一面也使我们看到我们国家英才教育和教师教育在教育理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种种不足和弊端。
95年96年至今算来也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我真实地一直怀念着95、96那两年时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心境。这是因为我经历了前前后后现时社会的喧嚣浮躁、尔虞我诈,使我更加怀念并憧憬那段时光的恬静安逸和与世无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背负了过多的夙愿与恶梦,承载了无尽的苦难和心酸,我渴望生活、工作环境的纯真、安宁和幸福。
“名师工程”的风风雨雨
96年下半年的时候,在我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一块芳草地时,学校德育主任吴月华老师通知我和学校好些班主任老师一起去区教育局德育教研室开会。会上,主持会议的老师要我们每个人讲几句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或思想之类的话。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也和大家一样说了几句。回来后,过些日子,吴老师又通知我要去区教育局德育教研室开会,这次是叫我一个人去。会上,又让我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讲班主任体会之类的话,我又按照他们的要求谈论了,这次时间要求我长一些。再过后,我被通知要我写班主任的文章,说要参加评比。
我不知道区德育室老师们是在进行一项什么活动。学校没有人告诉我这是在干什么,区里更没有人通知我这是在干什么。我刚来徐汇区工作,学校里我还不熟,区里我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只是在完成任务,他们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当时97届高三(4)班的工作非常忙,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我自己的班级教育教学上。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徐汇区教育局名师工程在做层层选拔。
通过半年多的选拔,评比,由于我在全区班主任的层层选拔中比较引人注目,一是我的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口头交流和写的文章有些思想,再加上当时的实验班97届高三(四)班已经崭露头角,最终我被确定为徐汇区中学班主任名师的唯一人选。
一开始,学校并没有人注意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一个刚从乡下(上海人把郊区都叫做乡下)来到上海的老师能有多大的能耐?上海人都是很骄傲的。后来,上海电视台,徐汇区电视台都来给我拍片子,又是拍教学的,又是拍生活的,每次拍摄都要折腾一整天,那时我住在学校,工作、生活都在人们眼皮底下,这一切都在学校进行,惊动很大。后来片子又在上海电视台播放了,新闻中放了,其他教育节目中也放了,震动可就更大了。这一切打乱了我往日的平静。
我才来徐汇区两年,教育局的名师工程为什么要确定我做班主任名师我不是很清楚。我从小到大,由于左的路线,我从来不被人重视,所以我一直很低调的,我从来不奢望组织上会对我怎么样,社会会对我怎么样。我来南模刚开始工作,我不会去想当什么名师,再说我的专业是数学教育,在班主任工作方向上发展将来会发现不是科班出身根基不深,所以也不会想着当班主任方面的名师。我只是想做我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一点事,在我的专业方向上数学教育教学方面,在英才教育方面,做一些工作。
我从早到晚地忙碌是我愿意的。我不炒股票,不做家教,整个星期天在学校的寝室里编写数学实验室的小册子,这些也是我愿意的。我的一些奋斗目标只是一个小人物的一些小思想。突然这样一来,我很不知所措。母亲去世了,毛宏德老师去了澳大利亚定居,我没有其他有生活经验的亲戚朋友,没有人指点我应该怎么去应对生活中的这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南模和徐汇区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不知道我这时候应该去怎么做,更不知道应该去怎么抚平周围的不平衡。我就像动物世界里的一头迷途的小鹿一只受惊的小松鼠,紧张地注视着周围的环境变化。
在徐汇区教育局决定要宣布我为班主任名师的时候,南洋模范中学校长同时宣布熊晓东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熊晓东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才来南洋模范中学没有几年的教师,平时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埋头干活,与世无争的一个普通教师,一个很卑微的小人物,争议他什么呢?没有评选的时候默默无闻,一评选怎么一下子变成有争议的人物了呢?我从来就习惯了夹着尾巴做人,我早晨7点进教室,晚上备课到深夜;我除了自己份内的事情,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我组织的一场场的学生社会活动和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型研究型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又算什么呢,太微不足道了,再说我的这些工作即便算是有些什么成绩其实都是应该归功于学校的领导。
其实这些应该都不是要争议的。争议的应该是“名师”这个神圣的、多少人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所追求所企盼的称号怎么能就这样戴在这样刚来南模的教师头上呢?校长还没有评上名师呢,南模中学几十年的老教师也还没有评上呢,人们应该是这样认为的。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种选拔方式挑战了当官的权威,因为学校习惯任何一个先进分子评选都是由他们提名决定的,他们送一个名单上去都是要经过多方面权衡多方面利益考虑才决定的。我没有经过他们提名,所以他们不同意。这些都是校长不能接受的地方,我很理解。
按照体制内的传统做法,熊晓东的名师提名和评选是没有“基层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问题。上面领导要做这件事可是下面没有人来为他托盘,这怎么行呢?事情肯定做不成的。但是我想不通的是,教育局和学校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商量一下和讨论一下,由一方说服另一方呢?为什么要把问题搞得这么僵呢?对于我,我既没有要当名师的欲望,也没有要当名师的资本,即便当了也是配合领导的工作。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很清楚在这种几近吵闹的僵局下当什么名师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也很清楚我的工作还算不上什么,距离美国的英才教育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都还差着一大截,在这个上海滩上我的事业确切讲还没有开始呢。
熊晓东到底能不能评选为名师在教育局和学校他们领导之间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名师工程,从校长的态度里我感觉到徐汇区教育局是坚持的。我同时感觉到校长也是坚持的。因为那段时间里,只要区里有关于名师工程工作的布置,在每星期五的学校教师政治学习的大会上,校长都会表示他的不满,甚至是攻击性语言。虽然校长并不点我的名字,但是全校职工都知道校长说的是什么人和什么事。在那段日子里,我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真有度日如度年好漫长的感觉。
1998年徐汇区教育局最终还是宣布了这个决定:熊晓东被评选为徐汇区教育系统班主任名师。1999年熊晓东被评选为上海市优秀班主任。
但是这些决定在学校内是不被认可的,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内从来没有张贴过我的评选为上海市先进教师的相关照片。作为对抗的举动,在教育局宣布这些决定之前,学校已经作出决定:在我送走97届高三之后,从1997年9月开始,我被免去班主任工作,结束了我长达27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当我作为徐汇区的班主任名师走上市教委的领奖台领取上海市优秀班主任奖状时,我已经被学校免去了班主任工作。
名师工程应该是个系统工程,评选是一个阶段,那么评选以后的后续是什么呢?没有人告诉我。熊晓东被评选为名师以后,上面不再有人找熊晓东了,而熊晓东却陷入了没完没了的是非之中。
熊晓东的数学教育实验室被停止了活动。熊晓东的交通津贴被单方面的中断,理由是熊晓东长期住在学校不回家。熊晓东甚至被通知搬出学校去住,未经熊晓东同意把熊晓东宿舍里的物品扫地出门。“我不给你学生,看你还能做得出什么成绩”校长在全校教职员大会上失态地大声嚷嚷。
党总支书记根本不屑这个在南模还没有根基的熊晓东,对待熊晓东象处理敌我矛盾一般,校内校外公众场合数落熊晓东是常事,还经常背地里搜集熊晓东在课堂上讲课的“言论”。一次熊晓东在班上对学生说我们要做知识的富人,不要做知识的乞丐,她居然在学校行政会上提出说熊晓东在侮蔑学生是乞丐,这是严重的师德问题,讨论要组织批判,后来被校德育主任张邦浩老师提出不同意见,其他几位学校领导也感觉很过分不予支持才未能得逞……
发生这些事,就好象文化大革命又来了,心有余悸的我就胃痉挛,就猛烈地要呕吐。
那几年学校内气氛一直很紧张。学校大部分老师们都不说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不就是为了评选一个名师,就算是这个名师不够格,或者说评选程序有欠缺,没有征求学校意见,也不至于搞成这样,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家,自己的一份事业,卷进这种是非中去有什么意义呢?
“名师工程”搅乱了平静的校园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一阵阵的风雨。一开始我尽量地让自己去理解眼前的一切,时间长了,我觉得很无聊。那些日子我神经性头痛发得很厉害,一次要服用两片以上剂量索密痛药片。我患了忧郁症,我经常感觉有症状出现,特别是晚上更严重,神志恍惚,我总是感觉有要向别人倾诉的需要,好像只有说出了苦闷内心的痛苦才会感觉减轻一些。
由于周围恶劣环境所使,孤独的我一天在学校时间只有几小时,每天在上课前半小时到校,准备上课的内容,上完课处理完作业就回家。原本一个早晨7点就进教室,晚上9点才和学生告别,一天几乎每分每秒都和学生在一起的以学生为生命的我,一下子完全变了样。
名师工程的评选从操作过程来看,确实是一个层层选拔的过程,这样通过竞争方式从基层教师中选拔先进分子,选拔人才的做法,应该有其进步意义的方面。但是,纵观全程,这项工程的启动准备是不充分的,第一:缺乏相应的机制体制的支持,别说教师不知道教育局领导想干什么,就是校长都不配合教育局的行动;第二:没有配套的后续计划,更没有为名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和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氛围的思考,名师的评选只是为评选而评选,有着许多的盲目,有着许多的狭隘;第三: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名师能通过工程产生吗?这是大家疑惑的一个问题,这是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理论问题,根据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古今中外都没有足够研究史例说明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教育大师是通过政府行政行为的工程形式培育出来的。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政府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出人才,多出人才,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就是出不了尖子人才?因为人才成长有其一定的规律,不符合规律人才是出不来的。许多教育部门领导、政府领导都很关心人才的成长,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每一类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没有认真研究这类人才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气候、温度、土壤,政府应该怎样为人才的成长去呵护和栽培。他们在要求人才的时候没有考虑人才有其专业的特点,更多的是象要求他的下级干部,要求这些专业上的人才也要按照他们预先设计的模式去成长。例如专业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按照他们的意志,著书立说写什么内容用什么体裁也要按照他们的想法等等。可是,专业人才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对自己的专长很清楚,究竟朝什么方向发展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为了将来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往往会想坚持一下自己的思想,这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时候一旦人才没有顺从领导的意愿,他们就不能顺利成长,否定和封杀就会接踵而来。在这种环境下,人才怎么出来,非但出不了人才,甚至还毁了人才。
不符合成长规律,农作物不能开花结果,人才也同样出不来。培养尖子学生是这样,培养尖子教师也是这样。
我希望平静地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
我曾经想离开南洋模范中学,但是,往哪儿去呢?南洋模范中学是中国中学的顶级了,这里尚且如此,别处又能怎么样呢
我很怀念南洋模范中学党支部已退休的金兆琪老书记。这位历经人生坎坷的党的干部思维清晰,通情达理。他和我有过几次关于人生奋斗的长时间深谈,他能理解我为什么人到中年还要离开家庭来到南洋模范中学,他告诉我他在年轻时如何遭受不公平的政治打击,又如何不放弃信念坚持为党工作,他还鼓励我要大胆地投身于教育改革。我们促膝谈心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别看我在课堂上讲课滔滔不绝,在生活中我却不善言谈,我很少找学校领导谈心。在校园里,我们经常会相向而行,每次总是他主动走上前来与我打招呼,并停下来和我聊几句。可惜他退休了,如果他在,我的处境就不会这样,至少我能有一个听我倾诉心里话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盼望这样的党的干部。
许多老师,象德高望重的薛蔚芝老师,我刚进南模时就在当时担任年级组组长薛老师的年级组内,她对我是很关照的。他的年级组活动总是丰富多彩,每次年级组活动都是她带着我,刚来上海时我连打出租车都不会,都是她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上海的工作和生活。她对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她在暗底下从不间断地问候我,勉励我。许多老师嘴上不说,但是在工作中和我处得很好,给予我许多支持。还有一些新调来的老师,他们根本不了解学校以前发生过什么,与我没有任何交往,他们看到的是一天只在学校呆两三小时除了上课不讲一句话的言行都有些怪的人,只是出于一个教师的公正的良心,也给予我许多同情和支持。例如象担任政教处主任的张邦浩老师,几年如一日地尊重我,主动地找我,与我聊班主任工作,与我谈教育科研的想法。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外也有许多好心人关心我,有一次我相遇并不熟悉的徐汇区位育初中的党支部书记,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熊老师,要坚持啊,当你的事业发展到超越了一些人的射程,那时候就好了……”还有许多不认识的教育工作者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劝慰过我。
这段时期我的97届的学生给了我许多的劝慰和帮助,他们经常从大学回来看望我,鼓励我。我在上海是没有亲戚的,来南模的时候我跟校长讲我不要求学校分配给我房子,我只要求学校给我一间宿舍,就可以了。现在要我搬离南模宿舍,在我从南洋模范中学搬出来住到广元西路的时候,租金是每月2000元,我身边的所有钱款加起来只有5000元,这还是我母亲留给我的她的积蓄,现在要支付租房的3个月租金和中介费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就悄悄地和家长们商量把上万元的钱款送到我手里。为了生存,1998年我开始在工作之余做起了家教,以缓解经济上的窘迫(这一段艰难时期的所有票据都成了我的珍藏)。
还有让人感动的是八十多岁高龄的教育家吕型伟老先生把我叫到市教委教育丛书编委会他的办公室和我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谈话,他勉励我继续努力,多实践,多思考,多写书。然后和樊超烈老师等几位老师一起邀请我在市教委饭厅吃饭。吃完饭,吕老先生还拉着我的手在教委的院子内散步,一再叮嘱我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
每想起这段往事,我都要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
我真的很难受的。我从心底里不想伤害校长,因为我是他引进南洋模范中学的,97届高三(四)班是他亲手交给我的,工作上他曾经给予我许多支持,我们又有过许多次非常令人愉快的工作交谈…..我一直怀念着95、96两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情,我怀念那段生活,因为我几十年来一直就是在渴望那样一种生活,因为这一切对于我更重要,离我更近,也是我个人努力能达到的,个人能力能掌控的。
我真的悲痛欲绝。我辛辛苦苦寻找和营造的希望中的美丽的理想国,宁静的白马湖,耕耘的伊甸园,世外桃源,没有了。我的一些基本的愿望,我只是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我只是想要一个平静的工作环境,我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目标,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了。
阅尽人间百态,饱偿世道沧桑。以后的路怎么走?我痛定思痛。
中国古代人就总结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很清楚这些道理。这不是我的错。这等人情世故的事,那个时候,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没有社会根基的年轻人,根本周全不了周围,也周全不了自己。我掌控不了我的环境,我无法阻此“催”,挡此“湍”,避此“非”。俗话说“惹不起,躲还不行吗”?我能做到的只能是“躲”。于是我下决心从心理上彻底走出这块是非之地,彻底远离那些人与事。
我不想成为一枝受到伤害的芦苇,无助地在风中摇曳被人同情和叹息。我也不想在这种是非矛盾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伤害别人,伤害自己。我选择淡泊无争,只希望平静地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我决定还是回归到我几年前我自己的一个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上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自己感兴趣的教育课题例如数学教育、英才教育等方面做一些思考和研究,一切从零开始。
于是,我急速地对自己说我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我要把心胸要放得很开阔,我要放下了所有包袱,我不去想那些事,我劝慰自己:“那些事根本与我没有关系”。
我突然象换了一个人似的,又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开始自己的事业追求。
我认真地备课,认真地讲课,认真地总结。我把自己几十年的高中数学教学资料拿出来进行认真整理,编写了“熊晓东高中数学复习讲义100讲”等一套高考复习丛书,并忙碌地四处寻找合适的出版社准备出版。
我总结97届素质教育的工作。我翻出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进行整理,写下三十多万字的“熊晓东教育手记:太阳从这里升起”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在整本书中用朴实的文字,畅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真实的认识和真实的实践,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
我思考英才教育的研究。我把这些年来几次英才教育实验班积累的数据和写的关于英才教育的文章进行整理,又把英才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完成,编辑成二十多万字的“熊晓东教育论文:英才教育在中国”一书,准备在内容再丰富一些以后交出版社出版。
我继续坚持英才教育的实践。97届之后,我带2000届。学校不再有实验班,2000届的16位学生的家长自发组织起来在我们学校的对面上海交通大学开会要求我课外带这批学生冲刺交大的连读班和复旦的基地班考试,我一口答应。我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们中去。最后这16个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都在美国、欧洲或国内的大学读博和搞研究。
我重新建立起熊晓东数学实验室。我与哥大Vogeli教授恢复了联系,我请Vogeli教授给我寄来许多美国数学教育英才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章,了解美国教育的进展。我又在我的学生王昕雄和邢磊的帮助下,利用网络现代技术把实验室的工作推向社会,推向世界。每天看到有许多网友登陆实验室网站,阅读我的文章,还与我交流,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又有了属于自己的白马湖和伊甸园,这是我的精神世界,这是我的感情寄托。
Vogeli教授立即向我发出邀请,让离开哥大四年的我再次登上飞机飞越太平洋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数学教育系的办公室里Vogeli教授紧紧地拥抱我,亲切的问候温暖我的全身,我热泪夺眶而出。Vogeli教授为我安排了密集的哥大博士课程、讲座和workshop活动,为我安排了满满的美国东海岸大、中学校的参观日程,还安排我与他一起专程去奥兰多参加NCTM年会……
深夜,323D Thompson,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数学教育系主任办公室,灯光下Vogeli教授与我详细的讨论了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我又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段万里长征。
多少年以后我们再来看名师工程,1996年开始的熊晓东的名师评选的前前后后,虽然我的教师成长因名师工程的出现而经历了这样一段大弯路,但是我一点也没有抱怨,我丝毫没有要去分清这是谁与谁的原因和这是谁与谁的责任的想法,为了国家的教育改革再多再大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同时,与我以往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一样,我总是怀着感恩的心理感谢身边的一切,感谢徐汇区政府和教育局和上海市教委对我的重视,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创造了这样一个让我锻炼的机会,让我对教育有了认真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感谢华师大数学系张奠宙先生、唐瑞芬先生、李士锜教授、教育学系叶澜先生、钟启泉先生、施良方教授、丁钢教授、杜成宪教授、袁振国教授等老师们对我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我还念念不忘徐汇区名师工程小组宋浩杰、肖光贤老师等老师们给于我的关心和爱护。那段时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致这些年来我在睡梦中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忆往事我醒来热泪湿巾。我也非常感谢南模的校长,是他把我带进了上海这座世界一流的大都市和南洋模范中学这所上海乃至全国一流的中学,感谢南模的老师们,这些年他们给了我许多的理解和帮助,我们一同度过了那一段不平常的生活和工作经历。
有一点深刻的教训和体会是:教师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的自主选择;教师应该有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利益得到保证的主动权;一个教师要成为优秀人才是需要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例如阳光、雨露和土壤。
如果熊晓东与名师工程这一案例果真最终能引起大家的深思,特别是对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什么启示和参考价值能引起政府,教育部门领导的关注,那是一个最最好的结果了。同时我也在热切期待着我们未来的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新的进步!
夜色已深,月亮渐渐地羞涩地躲进云层,天空中数不清的星斗不倦地眨着眼睛。
奥兰多,这座与棕榈树、沙滩、大海划等号的城市,夜是出奇的宁静。这里有晴朗的天空,洁净的街道,远处奔腾不息的大海波涛和道路两边处处点缀着的一排排相依相伴整齐的高大的棕榈树。这些棕榈树带着高贵的美,傲然挺立,她们迎接着阳光和雨露,抵御着风雨无情的扼杀,日晒夜露风吹风淋,她们始终一样的坦荡无愧。
在我的心中,这不仅是海浪和树木,更重要的是在表明一种精神,一种做人的一份尊严。“要象奥兰多的棕榈树那样地活着”我认真地思考着美好地向往着。
眼望着窗外默然而立的棕榈树,倾听着远处海浪的拍打声,凝眸深处是岁月的伤痕和坚毅的生命之火。一个人,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只有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沉淀之后,才会领会和到达这样一种极为神圣的超然的高雅浪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