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盛开的时候》(节选一):走进英才教育
——献给我最敬爱的熊老师

王昕雄

        小时侯,我很喜欢一篇童话。童话里说古时候有一面魔镜,透过它,人就可以看见他的未来。那时,我常常一个人望着家中的镜子,希望它在突然之间也带上了魔法,这样,我就可以知道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我就这样带着梦想渐渐地长大。我曾渴望在我的“魔镜”中出现一位英俊魁梧的军人,身着军装,胸佩勋章;我也渴望出现一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拥有一间很大很大的实验室,里面有世界上最新的电脑和仪器设备……虽然,我曾有这样、那样的梦想,但其实我还是一个很普通的男孩,像同龄的所有男孩一样,平凡无奇。

        1995年刚过寒假的一天,听说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是新来的,姓熊。我当时一下子非常兴奋,倒不是他的姓,可能会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山东汉子,或是温文尔雅的弥陀好人,这是因为当初我们的数学学习正处于低谷状态,正盼望着有人来扭转乾坤。

        开学第一天他就来上课了,没有惊人的长相,没有惯例的开场白,跑上来就讲不等式的基本原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语速,他的眼神,他的思维方式,甚至每一个动作都把我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们憋住气,听完了他似小溪流水,又似高山瀑布的第一堂数学课。

        我,生来喜欢数学,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数学老师的宠儿。数学成了我的支柱,甚至是我的全部。初中时我就轻而易举地得了个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如今我对新来的老师充满着希望和向往。

        第一次测验,我错了一个大题成绩不冒尖,我很沮丧。我本想来一个满分,让老师注意我,表扬我。虽然我是一个班长,但我也挺想听到老师对我的夸奖。当我听到老师在表扬其他同学时,我是多么羡慕,多么想让他也来表扬我一句。我发誓,以后测验我一定要在班上数一数二,甚至夺满分。

        不久数学竞赛小组成立了,熊老师让我也参加,我非常高兴。我心里想,熊老师一定知道我的数学战绩。从此,除了课堂上见面以外,我们经常在课余和熊老师一起做数学题,一起讨论数学竞赛事项。

        由于我是班长,当熊老师担任我班班主任以后,我们之间关系更为亲密了,我们之间谈得更多了,聊得更广了。从学习谈到工作,从生活谈到做人,从理想说到信仰。每一次谈话之后,我都感到体力和精力都很疲劳,因为我是用心在听的,熊老师坦诚的待人,真挚的感情,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目光,使每一个聆听者会觉得他是一棵常青的生命树,他是青年人追寻的太阳。

        “一生拼搏”是熊老师的坚定信念。


        “只求结果,不看过程”是熊老师的办事准则。


         “集体利益第一,事业第一”是熊老师的责任感。


        “要学会协调,要懂得个性社会化”是熊老师的生活信条。

        似一匹“雪里红”一声嘶鸣,带领一群骏马,跨过平原,越过河流,寻找着生命的源头。似一艘巡航舰,划破惊涛骇浪,率领着一队战舰,迎接生活的挑战。

        “紫藤的风采”成功了!“暑期课程学习”成功了!“数学竞赛”成功了!“本—硕—博连读班考试”成功了!……校园里,多少个第一个、第一次,在熊老师的拼搏下,都成功了!

        全班同学都加入了共青团,38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更是熊老师崇高的人生信仰、理想追求所影响的。“人不能没有理想,犹如生命世界不能缺少阳光一样”。熊老师对人生精辟的论述,使我们在百舸扬帆齐发之时,心中都有一座不灭的灯塔。

        熊老师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常去熊老师宿舍里聊天。我们的班干部会议,也似开座谈会。熊老师喜欢用讲故事,讲自己经历的方式与我们谈心,在谈心中交流思想,在谈心中达到思想共识。熊老师身上没有秘密,他也经常跟我们谈事业的事,家里的事。我们对熊老师的了解甚至超过自己的父母。

        熊老师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要做的事,他是一定要做到底的,不到成功决不罢休。大事业上如此,小事情上也是如此。他写文章,出考卷,制定数学进度,时间观念极强。他经常为自己定下一个deadline(截止期)。有时候确实有些困难,但他也是奋力完成。我们有时劝他不要太苛刻自己,他总是坚持说,每件事都能拖则拖,那么大事业也永远一事无成。

        熊老师是一个固执的人。班级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之后,要出一期小论文集。作为班长的我,自然要作表率。我努力地写了几千字的心得体会,自己觉得够出色了。可是交上去,熊老师还没读完,就“枪毙”了。我重写第二遍,还是通不过。熊老师与我谈论点,摆论据,讲论证方法。第三遍还是通不过。我向熊老师哀求道:“你怎么能要求我写得和您一样呢?”“我怎么能现在就写出大学四年级或硕士博士论文呢?”没想到熊老师把这两句话在班级里大批特批,说我惰性严重,还比喻说:“没有一个宣布破产的厂长会说不出几十条振振有辞的理由。”我只得再重新动笔,苦思一周,加上双休日闭门不出,第四稿交出后,熊老师才宣布通过。

        熊老师是一个永远不休息的人。上午期中考试一结束,下午就是四校大型联谊活动“紫藤的风采”。联谊会结束第二天,我们已经打起背包来到江秋大队学农,这段故事是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熊晓东办事风格。其实熊老师是天天如此生活,他的生活就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写东西,又不停地学习,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我们曾问他这样活着累不累,他说他习惯了。有时他也会约我们去人民广场或去苏州游玩,但是一路上,他总是策划着下一步的班级工作或打算着他的数学教育实验室工作。

        熊老师是一个心高志远的人,熊老师如此拼命地工作,决不为名利,熊老师追寻的是教育教学的真谛。从集体利益第一,国家利益第一的爱国主义理论,心理学场理论,主体理论,个性社会化理论到管理学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等,熊老师在教育上处处渗透着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从行为规范的要求,学习习惯的要求,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方法,都体现了熊老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素质的魅力。由于科学是发展的,所以他的追寻也是没有尽头的,他的数学教学、班主任工作已有了很深的研究,但他从不满足,他还想打出国门,与国际水平寻找距离。他与我们相约在太平洋彼岸,相约在哈佛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他一点也不是胡思乱想或瞎吹一通,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着。


        ……


        两年来,我终于明白了熊老师是怎样一个人。熊老师是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熊老师无怨无悔地正在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而献身。

        渐渐地我盼望每天听熊老师的数学课,期待与熊老师促膝谈心。高三阶段熊老师工作繁忙,我自告奋勇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数学试卷题,同学们说我说话语调像熊老师,板书格式像熊老师,甚至连拍粉笔灰的样子都像熊老师。天天生活在一起怎么会不像呢?其实这些都是形像,我着意追求的倒是心像,我真的很想成为熊老师这样敬业爱业的教育工作者。熊老师以他的教育思想,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影响了我,指导着我。他无私奉献,为我展示了教育的魅力,显示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使我对教育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我决心献身于祖国的教育研究事业。

        当我与三位同学一起向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校长写信,表达我们决心报考华师大教育系并攻读本-硕-博学位的心愿时,当我们向学校校长、书记以及华师大施教授、杜教授、范老师倾诉我们决心献身教育的心声时,我顿时心头有一阵轻松感,因为我终于把这一份最珍贵的礼物献给了我最敬爱的熊老师。

        我想,生活中是有这样一种魔镜。不是吗?我照着这面镜子,我发觉我在渐渐地变化着。


        一个抱着足球,背着书包的小顽童,开始懂得要安下心来捧着书,读着、划着、写着。

        一个喜欢我行我素的学习上的小王子,开始懂得了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的缺点部分,建设健全的人格。

        一个一直以为自己Number One的小狂人,开始懂得了自我超越,要接收新观念,建树新思想。

        一个一直自作聪明,不拘小节的小男孩,开始懂得了感情,懂得了责任,懂得了奉献。

        ……

        镜子的深处,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是他?是我?啊,是我们,是我和熊老师——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春天的素描(1)
 
走进英才教育

熊晓东

        1996年12月22日夜晚,王昕雄和他的三位同学在我的宿舍里。王昕雄告诉我,他要去华东师范大学读教育,他的三位同学将和他一起去。

        王昕雄不是“五分加绵羊”的学生干部。他经常会在上课时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许多时候会与老师的讲课不很一致。虽然他看上去很沉稳、不调皮,讲话讲究逻辑,讲究原则,但是还是经常被认为这孩子骄傲、目中无老师、有城府。

       其实王昕雄跟戴顺、张扬一样,极为聪明。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知识领会快,特殊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高度的抽象思维使他们迅速构成了自己的认识,并作了发展性的理解和想象。许多时候这些认识过程几乎是同时完成的。他们在听老师讲课时,会按捺不住思维奔腾的闸门、创新的冲动。他们的言语举动会让人们奇怪。天真烂漫的他们经常会直面那些并不了解,也不理解他们的人们。

        从小到大,他们一直感到很压抑。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还小。

        王昕雄说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他感到心情很舒畅。他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被得到了认可。师生一起讨论班级的学习、活动、生活,这样的学习很有意义。“献出激情”集体舞排练、“紫藤的风采”四校联谊活动开展、“莫干山度假”的策划和举办……一系列的班级活动让他作为班长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展现和锻炼,他从来也没有这样看到过自己的价值,从来没有想到被人们称为黑色高中竟是那么的阳光灿烂。所以他决定选择教育,当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地茁壮成长。

        这个出乎我意料的选择和决定让我激动不已。孩子们是在个性社会化、国家利益第一、追求卓越的成功、将生命的全部投入在值得追求的目标上……一系列理论思想教育下长大的,走完这高中三年历程的。在对未来事业的选择上,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的需要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集中代表和全面维护了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个性只有在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和张扬”的理想信念。然而,我又有一丝忧虑,我要告诉他们人生的艰难,告诉他们旅途的困苦,要他们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时钟敲过了十二下,我送王昕雄和他的同学回家。校门口我和王昕雄握手道别,只见他眼眶中闪动着泪花。我伫立在北风里,直到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夜幕中。十二月的上海,已是寒冬,那晚天气很冷,但是我的心暖乎乎的。

        王昕雄的四年大学道路是曲折的。施良方教授去世以后,学校没有人理解王昕雄为什么要去华师大,没有人对一个中学数学、理科优秀生放弃报考复旦、交大联读班而坚持要选择中国教育研究的动机、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感兴趣,甚至是抱着怀疑、对立、害怕、排斥的情绪。

        丽娃湖边发生的事情,不能不让人们去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究竟能否容纳独立性认知特点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究竟怎样去直面独立性认知特点的数学、理科优秀生?我们的教育究竟怎样把这批独立性认知特点的学生培养成国家的科技英才?我们总不能一代一代地盼望着有钱学森从美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中国开放了,王昕雄完全可以和其他青年学生一样选择去美国、加拿大、英国,甚至澳大利亚留学,发展事业。但是,我要大声疾呼:“王昕雄,不要走。要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发展有信心。中国需要你们!中国需要人才!中国需要能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的教育!”王昕雄的北京大学的六年学习是幸运的,在学校的教育培养下成长甚为迅速,政治上、业务上日趋成熟,特别是学术研究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获得北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英才教育急需研究,中国的个性教育、创新教育急需研究。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要留住自己的人才资源,必须培养出自己的一流科技人才。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更多一点“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寻找新的突破点,鼓励他们思想的原创性”,那么诺贝尔奖还会离中国人远吗?

        我坚信王昕雄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希望他们能坚定不移,未来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