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盛开的时候》(节选八):人的潜能有多少?
眼前的蓝天
茅 冰
又是婵娟归来时,月朗星稀,独自守着窗儿,提笔欲著思絮万千,三年春秋似水流年,记得:
高一的时候,我们都还是“狂生”;——也就是狂妄的学生,少年有成正是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日子。急不可耐地表现一下自己,学业尚且放在一旁,也就更没有闲暇去哀叹“割草精神”,但——当我们不暇自哀的时候,已经有人替我们去哀叹。
那一次见熊老师是在他第一节课上,他个不高,平实的脸上常挂着微笑,说话滔滔不绝,语调短促有力,常爱来些夸张的小幽默。一开始我就觉得他和我很投缘,都一样:狂,更厉害的是,他甚至比我们还要狂。
“数学系的人都是这副模样的,”他把下巴仰得几乎水平,眼眶里也是白多黑少,“数学系的人就是这样子的,看到一般系里的同学头也懒得点,就是这样子,做人不要太狂哦!”
我们都不禁哈哈大笑,他可真够狂的,看着他,心里一下子就大有高山流水的感觉。突然他叫戴顺站起来“你来证明一下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戴顺一下被问得瞠目结舌:“这……这有啥好证的,显然的嘛。”
“哟——野掉了呶。”他讲着上海普通话并用手指着戴顺笑了,“小鬼定理定义一点也不清楚。”戴顺刚想辩解两句,不知怎么脸就红了。戴顺也是第一次为这种简单的问题在老师面前呆住,他羞愧万分。我们猛然发觉小狂生遇到了老狂生,孙悟空又怎拗得过如来呢?
后来听说这个熊老师早晨带着儿子和行李离开了松江,上午到了南模放下行李包见过校长,就直接进我们班上课了。据说行李包还是晚上才打开的。他自己说:“这有什么奇怪,来了就来了,难道还要在南模住上几天再来上课不成?”我们嘴上不说心里也不由地对这个老狂生暗暗佩服。以后他又陆陆续续讲了他的一些经历,开始还以为他边说边用了不少夸张手法,象和自己学生一起考大学,上大学挤同一间卧室;为学英文吃遍复兴路的面馆……直到最后我们读了他一篇自传性的发言稿时才知道,每一个细节都是确切的。不过那已经是高三的事了。高一他才接数学课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小狂人们还是狂得要命,数学的草是不敢割了--实在是这样一个人面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狂的——但是别的学科、日常行为仍是一狂不可收拾。
高一下半学期,去南京考察我兴奋得连着几夜失眠。到南京的夜晚又是躺在床上花样百出,唱歌说相声,用walkman录音放在女生寝室窗台上吓人,女生赶来“报仇”,又中我们之计吓得摔倒等等这些素材加起来绝对够一部精彩小说,那时我们很快乐;回沪路上又和老师偶有不快制造了“南京事件”,那时我们很恼怒;但现在我们很羞愧。现在我才记起那时熊老师眼中的怒意。
师生间的感情也许是十分普通的,十分平凡的,但它却是十分真挚的。记得高二下乡学农的时候,分配宿舍时,有十几位同学和熊老师分在了一间,我便是其中的一位。在短短七天的学农生活中,我们和熊老师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这种感觉和平时在课堂上接触时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我们在田里干农活显得十分生硬时,为我们讲农活的要领,做示范的不是老农,竟是熊老师,这使我们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望着他熟练地挥动着镰刀,一大把一大把割稻的背影,我们好似看见了熊老师走过的漫长的、艰辛的人生之路。一位好的老师不应单单只是在学习上给予我们帮助,而更应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探索中给我们指明方向。而熊老师就是这样,不仅和我们一起生活,而且还和我们一起劳动,并在空闲时和我们聊天,教我们做人。
可以这样说,我们这群同龄人平时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比我们与父母交谈的时间更多。在彼此长时间的接触中,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这个班十分团结,就好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我们曾一起在紫藤花广场上翩翩起舞;我们曾一起在“南模杯”篮球赛上奋勇拼搏;我们曾一起为高二会考奋战每一个日日夜夜;我们曾一起在暑假中学习,一起提高。记得在暑期课程的最后一天,我们举行了一次联欢会,下午,同学们便为联欢会做起了准备。大家一起去买西瓜,一起去购晚餐。特别难忘的是大家一起切西瓜,分西瓜时的情景。这哪里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联欢会,这情景更能使人联想到是在一具酷暑之夜,全家人一起分西瓜,而后大家一起在院子里纳凉。我完全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了,我完全陶醉了。
熊老师很喜欢到班级里来,数学课他总是早早地到,下课后又迟迟地走,即使没有他的课,课间也总爱来,我也常乐意和他说说话,渐渐地对我而言他不再只是老师了。有一次下课见他倚在桌边,走上前才想和他攀谈几句,竟发觉他正眯着眼睛似乎在小憩,一时间他脸上露出从未显出过的倦意。我才走近,他就睁开了眼顿时又变神采飞扬。后来发觉他总爱闭目养养神,实在没有时间哪怕只是用力地眨一眨眼也是好的。只不过他总是不让我们注意罢了。惯性是万物固有的,惰性也是。认识了熊老师以后,慢慢地惰性远离了我们。
场独立场依存,这些词我们曾经陌生过,但现在却不但耳能详熟而且已颇有研究了。记得第一次听他说我们都是场独立认知方式的时候都笑了,但同时又开始敬佩起熊老师的博学,也隐隐为自己认识方式的缺点而忧虑。
认知方式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对于场独立性的我们而言,求知欲望强度并不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强度,而是取决于我们需要心理对事物的兴趣程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尤其把一个班的场独立者集中在一起,这样固然加强了场独立的优势,也同时更暴露了场独立的缺点。建设完美人格的道路,同自我斗争的历程,就是自己认知方式进行改造过程。我自己对认知方式的完善就如同参禅悟道,把多年的经历,转化成经验,把经验转化成思想的等级,等级的渐渐积累从而完成一次“渐悟”到“顿悟”的飞跃。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成熟的过程是痛苦的;自己认知方式上的盲点,往往掩盖了自己的丑陋,成熟的过程是艰难的。是熊老师推着我们,是熊老师拉着我们,是熊老师引导着我们发挥自己意识的作用控制,调节改进自身的认知方式。
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高三这一年,在它的帮助下,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刚开始的时候,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有些犹豫不决,而正在此时,同学们给了我鼓励,熊老师给我了支持,终于使我下定了决心,向着人生政治的最高目标开始迈进。
物换星移已三秋,已高三下的我走过失败,走过成功,走过生活,正走向辉煌,南模岁月就要被抛在身后,现在真的要和这样一个团结、温馨、上进的集体分别了,要和相处多年的老师和同学分别了,难免有些伤感。但想到分别后大家都是要朝着自己更高的目标继续奋斗,此时心中便又多了一份祝福。我祝福我们中的每一位同学朝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奋勇前进,去拥抱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次机遇,去进行更多的走向成熟的思考。我也祝福我尊敬的熊老师的事业蒸蒸日上,我永远不会忘记熊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特别是在我学习最低潮的时候给予我最真诚的、最有力的帮助。熊老师所说的“茅冰的150分”的故事,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永远成为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跨越一条又一条鸿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鞭策和动力。虽然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但是我不会回头,因为身后永远有你——老师的眼睛,因为只有你,我们眼前才有一片蓝天。
春天的素描(8)
人的潜能有多少?
熊晓东
读着茅冰的《眼前的蓝天》,不禁想起“茅冰150分”的故事。
97年寒假一过,我们上海七所名牌市重点中学:复旦附中、上海中学、上外附中、复兴中学、交大附中、向明中学和我们南模中学一起举行了语、数、外、理、化五门学科的大联考。这是每年都在这个时候要举行的一场高考要求的预考,预测一下当年市重点中学学生学习的情况。
那天,我拿到了七校联考的成绩单。我们高三⑷班的数学平均分为135分,是七所学校中班级平均分中最高的一个。我班不少学生都考到了148,149分。然而最让我欣慰的,全班也是全校唯一一个满分150分的竟是那位上学期期末总分班中最低的学生──茅冰同学。
茅冰同学能拿满分,而许多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却只得了130多分或140多分。这证明了我们在追求卓越成功的理论与实践讨论的坚强信心和顽强意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是重要保证,是千真万确的:对我们学生来讲,要把学习成绩再提高一个层次,非智力因素顽强、刻苦、锲而不舍是主要影响的参数,而不是要用多高的智商。
那天中午,我心中很激动,倒不是因为这个班的平均分超过了130分(130分是我们班预先制定的一个目标),而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而兴奋。必须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教育。我在午会课上迫不及待地把茅冰的150分讲给同学们听,并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人面临死亡的威胁,正在奔命。然而前方却由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河不宽,如果是平常日子这个人是无论如何也跳越不过去的。死亡在逼近,时间容不得他犹豫,生死系于一发之间,他奋力一跳,奇迹发生了,逃命者越过了他不能跨越的河流,成功地逃出了险境!”
“一位作家回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遇险事件,在大海航行的轮船突然发生故障,等不及营救的船只到来,轮船已经要下沉,船长命令全船人员各奔生路。作家抱了一块木板跳下大海,他不会游泳,木板能帮助他不至于沉下大海去。他死命地抱住木板在海浪的猛烈冲击下他昏迷了,又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人们救上岸来。可他一直昏迷不醒,人们怎么用力也无法拿走他抱住的那块木板,只能让他抱着木板抢救他,直到他苏醒过来,发觉自己已平安地救上岸来,他才松开手。”
我告诉同学们,这样地事情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茅冰上学期是班级倒数第一,这次却得了150分满分。这可是名副其实得150分,若有一丝差错,是逃不过七校老师的眼睛的。这也决不是什么偶然,这是人生危难之中求生所体现的坚强意志的结果。人在求生时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可以想象出这个寒假茅冰是怎么度过的,茅冰是怎么把数学以及其他各科从头到尾地认真地复习的,是怎样思考着去奋斗拼搏以求生存的。
我又一次地跟同学们说起我经历15年,始终想上大学,在根本没有希望的岁月里,死死的抱着知识不放。终于到了改革开放。1981年,我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跨入大学之门。九十年代初,我又没命的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外语、教育、心理等知识,因为我也有一个“求生”的欲望,那就是要实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人生目标,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求生的愿望的驱使下,我一直不断地给自己加压,断自己后路,超越自我而攀登着人生一级又一级阶梯。
我主张一生就是要不断拼搏,要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险境在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倒数第一在集体中也只有一个,逆境也不是你想有就有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直对真实的生活中的逆境,还要学会将自己放入一种绝境,放入一种险境,然后自断退路,寻找危急中求生存的感觉,激发出内在的潜能,完成自我超越。
“生存意识”不仅仅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就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责任。特别是对英才教育,学会生存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优秀生组成的班,一层层选拔保证了他们在同龄人中的智力优势,但是他们中间不少人由于太顺利,毅志力、坚韧性等各个方面都很缺乏。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道德品质,人格素质又是成才的重要参数,重要保证。如果他们一直在这方面有残缺,缺乏锻炼,缺乏提高,那么就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进的障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存危机”。我们面临着21世纪到来将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科技、金融、教育等各方面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很高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也要具有一定面对困难,从而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品质。所以我们要提追求成功,并且不断地去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成功,实际上在一种意义上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始终有一个危机感,让学生自己领悟生存意识,自己感受生存危机,从而去自我加压,自断后路,勇往直前。
“茅冰150分”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他们都理解了。我深信,“在逆境中求生存”将永远激励着我的学生,从人生的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台阶。